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访中国气候特使刘振民:美国“退群”,中欧气候合作前景看好

时间:2025-04-03 18:17:00

去年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COP29)达成新的气候资金集体量化目标(NCQG),要求发达国家每年带头筹集300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然而,仅过了不到两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第一天就签署行政令,宣布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给本就面临挑战的全球气候合作议程蒙上阴影。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再次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25年年会期间,刘振民接受了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虽然特朗普上台后再次“退群”,但全球气候合作和能源转型的进程不会停止,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不会动摇。美国此前多次“退群”并未阻断气候合作进程。中美官方层面的合作虽然停顿,但民间合作仍将继续。中欧气候合作前景看好,也备受期待。

要让世界看到两大信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您每年都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促进气候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博鳌亚洲论坛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振民: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很重要的非政府国际论坛,作用有点像达沃斯论坛和慕尼黑安全会议。今年论坛年会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召开,特别是在特朗普新政的冲击下,各国都关注多边主义的前景和全球合作的未来将会如何。

就气候变化而言,特朗普总统一上任就宣布美国要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变化多边合作有重要影响,挫伤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年会期间举行的气候变化分论坛上,嘉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我也讲了我的观点,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要让世界看到两大信心,第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多边合作进程不会由于一个国家的退出而受到干扰,包括像美国这样重要的大国,还会继续向前推进。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还会照常召开。

第二,两年前在迪拜启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不可逆转,还会一如既往向前推进。这是各国的政治意愿、市场因素以及技术的创新所推动的,不会因为一两个国家的退出而逆转。未来25年到30年,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实现全球碳中和。

中国的决心不会动摇

北京日报客户端:请您谈谈在当前局面下,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和理念有没有什么变化,或者说有哪些坚持?

刘振民:中国从参加气候变化谈判第一次会议起,就坚定不移地支持全人类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支持联合国主持下达成的《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

35年过去,我们仍然坚持按照《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继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此同时,中国自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转型进程会持续不断地推进。

我们将于今年适时向《公约》秘书处通报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目前正在认真进行准备。通过国家自主贡献的报告,我们会提出我们未来到2035年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行动的愿景,中国的决心不会动摇。

我们会一如既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南南合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当然,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责任,按照《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发达国家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能源转型产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会继续通过南南合作的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中国能源转型将对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让发展中国家看到能源转型一方面势不可挡,同时也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还将逐步推动经济的增长。

欧洲持续援乌影响气候融资

北京日报客户端:去年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COP29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筹集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您如何看待目前全球的气候合作形势?

刘振民:巴库会议达成了气候融资的一揽子协议,也确认了发展中国家在未来能源转型过程中每年存在大约1.3万亿美元的资金需求,并达成了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资金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缺点是没有明确发达国家每年在3000亿美元中提供的具体金额,只明确了发达国家要带头要筹集这3000亿美元资金,同时也提出要动员多边合作银行、商业投资参与3000亿美元的筹集。现在看来,这一目标的落实还比较困难。

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大背景下,欧洲国家也在进行投资重点的调整。我们看到很不好的现象,欧洲国家的投资在转向提升军事能力和继续援助乌克兰,并逐步加大对人工智能创新的投资,这也会影响到欧洲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

在这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讨论中,包括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专家的各国嘉宾都谈到,国际社会不能等待,要继续给发达国家施加压力,推动他们履行责任,也要采取其他办法动员资金,例如推动多边开发银行加大对气候行动的投资,用好市场因素调动更多私人资本转向气候投资。

对这3000亿美元资金的落实,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如果这笔资金筹集放缓,将延缓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行动,自然也会延缓整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这也是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造成的不利影响之一。

特朗普来了,但地球还继续转

北京日报客户端:尽管您提到了我们对气候合作和能源转型有坚定的信心,但特朗普再次上台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特朗普上台将给气候合作带来怎样的冲击?

刘振民:冲击已经发生了。世界各国既要重视特朗普新政带来的冲击,也要冷静对待,不能说特朗普带来了冲击,好像地球就不转了,多边合作进程就要停止了,不是这样。

2001年,美国也曾经退出《京都议定书》,特朗普第一任期也曾经退出过《巴黎协定》,确实对气候变化多边合作造成了一定干扰,但没有阻断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继续向前推进。

中美官方合作停顿,中欧合作前景可期

北京日报客户端:我们注意到过去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在中美或中国与西方关系出现紧张的情况下,气候合作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特别与美国沟通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特朗普再次上台后,中方将怎样进一步推动与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气候?

刘振民:你说得对。过去多年来,气候变化确实一直是中国与美国、欧洲沟通很重要的共同的话题。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国际问题,不是双边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也好,欧盟也好,有时候也有将气候问题政治化的一面,但不管怎么样,过去十几年中美的气候变化合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只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稍微停顿了一下。

在特朗普总统执政的未来四年,可以预见的是,由于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美国联邦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气候变化官方合作会停顿下来,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各方面与中方合作都会停下。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合作还是能够保持下去。

一是中美地方的合作。美国是联邦制国家,50个州里有30多个州是支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的,这些州也是愿意跟各方合作的。由于中国持续坚定地开发新能源,美国很多州也知道能源转型是离不开与中国合作的。

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也有一些美国各州的官员来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跟中方也进行了接触。

二是循环经济领域的合作。中美在循环经济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都有丰富经验和比较成熟的技术,这方面应该也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三是在能源领域,有的合作是切不断的。比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美国和中国已经开展了多年合作,我想特朗普总统也不会完全禁止这方面的合作,还会保持一些能源领域的合作。

四是关于气候变化的民间对话、学术对话、智库对话还会保持下去。

当然了,中美之间气候领域的官方对话合作停顿,对全球气候行动是有影响的。2015年以来是中美携手合作引领和带动了全球气候行动。各国和联合国方面也期待欧洲加强跟中国的合作,欧洲和中国的气候合作将会有新的很好的前景。

接下来中国的气候变化合作将一方面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同时与各方、各集团的双边合作都会一如既往推动下去。气候合作不会由于美国的因素停顿下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