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青少年多睡15分钟,大脑发育或会更好
受访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 马 庆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叶雪辰
熬夜、睡眠不足是现代人的普遍问题。202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的平均睡眠时长普遍偏短,仅6.75小时,高中生平均睡眠时长6.5小时,初中生平均7.48小时,小学生平均7.65小时。近日,国际权威期刊《细胞报告》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脑发育更好、认知能力显著优于同龄人的青少年,每晚的睡眠时长平均多出约15分钟。
本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庆研究员,复旦大学程炜研究员、冯建峰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展,基于美国青少年大脑与认知发展(ABCD)的数据库,纳入了3222名11~12岁青少年,另选取1190名13~14岁青少年来验证实验结果。研究人员监测了受试者的客观睡眠数据,并结合脑部扫描结果、认知测试表现、学业成绩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将青少年分为三类:第一组(占39%)平均睡眠7小时10分钟,入睡时间最晚、起床时间最早;第二组(占24%)平均睡眠7小时21分钟,各项睡眠特征均处于平均水平;第三组(占37%)平均睡眠7小时25分钟,入睡时间最早。结果显示,尽管三组的学业成绩无显著差异,但在词汇、阅读、问题解决和专注力等认知测试中,第三组表现最优,且脑容量最大、脑功能最佳;第一组则相反。研究还发现,第三组睡眠期间心率最低,第一组最高。低心率提示其睡眠质量更佳,通常与更好的健康状态相关;而高心率常伴随睡眠质量差,如睡眠不安、频繁觉醒和日间嗜睡。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马庆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研究是一项关联性研究,而非因果性研究,因此不能直接得出“睡眠时长差异导致不同脑发育结局”这样的因果推断。但我们发现,睡眠状况与脑功能之间有相关性,当入睡时间越晚、总睡眠时间越短、夜间觉醒次数越多、浅睡阶段持续时间越少时,这些青少年的大脑会出现三个变化:
其一,大脑初级/联合皮层网络与皮层下区域之间的广泛功能连接减弱。这说明负责基础感知(如视觉、听觉)的初级皮层与负责记忆、情绪调节的皮层下区域(如海马体、杏仁核)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可能降低,比如熬夜后感觉“脑子转不动”,难以“一心二用”。其二,大脑初级网络内部及其之间的部分功能连接增强。这提示大脑“基础感官处理”可能陷入过度活跃,比如睡眠不足者对光线刺激更加敏感,在白天容易被强光“晃眼”。其三,大脑皮层灰质体积也呈减小趋势。大脑皮层灰质体积与认知功能、情绪调节、运动协调能力等多种重要功能相关,其减少会对这些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长期熬夜后会感觉记忆减退、认知功能下降。
“我们当前的工作仅观察并描述了这一现象,而背后的机制可能非常复杂。我们也非常有兴趣进一步探究:为何在直觉上睡眠时长差异不大的青少年群体中,仍能观察到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的显著差异。”马庆表示。
马庆建议,青春期的青少年应培养早睡习惯。对于学龄期孩子而言,早睡通常伴随着更长的睡眠时间和更高的睡眠质量,因为较早的入睡时间更符合人体的昼夜节律,且充足的睡眠时间被广泛认为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小学生的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就寝一般不晚于22:00,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就寝一般不晚于23:00,睡眠时间应达到8小时。同时,最好固定作息,在每天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以稳定生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