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狂想,亦是观画乐趣

时间:2025-04-10 10:44:00

作者:马凌

绢本设色古画《五代人浣月图》,收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和《故宫书画录》等合集中。关于此画的主题,目前大致有两派意见:“掬水月在手”,“涤珠”或其他。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幅中秋题材画:画中明月倚天,皎洁莹灿。曲栏庭院,虬松苍郁,梧桐欣茂,蕉叶挺翠。尚有芙蓉、蜀葵、雏菊等竞吐芬芳,满园秋意撩人。奇石上,蟠螭泻水,激荡池中月影。盛装妇人为其所惑,探手如欲捞之。旁有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物,或荷琴……

另一种解读为:“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画无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若由仕女身着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间系缚的长柄纨扇来判断,此幅原稿的时代,虽符合十世纪规制,但树石画法,笔致夸张,已呈显宋末元初特质,推测应出自南宋宫廷画师所摹。”

两种说法各有道理。我从网上看这幅画的局部,夫人的目光望向池中,池中见有波纹,未见月亮。我把夫人手部的画面放大,依然模糊不清,那是水中有月还是一颗大宝珠呢?真的难以辨认!

吸引我的“谜点”还有画面中间的一条蟠螭,它盘踞于奇石上,低伏泻水,将口中之水注入水池。有人从园林建造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富于奇趣的“小水景”,螭首作为吐水口,比较常见。这条不太大的蟠螭内有水管,与方形石槽、石槽下的暗道构成一个小系统。我把蟠螭局部放大,发现它的头上只有一只角。该画有修补痕迹,也许是丢了另一只角。不过,当我在奇石后看到这东西时,实在是迷惑了。

这是啥?的确可能有一个“亦真亦幻”的原本。在画中,蟠螭不是排水兽,它就是四爪真龙,山石后有它带来的“云气”。后来修复或者临摹时,画师的原意不可考辨,于是画成了这样“带子”式的水流。若是那样,那就是“感孕”一类的故事了吧?

我查不到相关研究论文,狂想一下,亦是观画之乐趣。(马凌)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