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听七旬老兵讲40年前钻荒山、踏野岭修筑国防工事的故事

时间:2025-07-22 08:05:00

重返深山军营(上)

■陈程孝 杨 丹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部营门口,3名年过七旬的老兵时隔40多年,再次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老兵伏所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又回来了!”

……

这是今年5月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部邀请建库老兵重返军营时的一幕。

40多年前,一批官兵走进巍巍群山,东西转战,修筑地下国防工事。在那物资匮乏、施工条件有限的年代,他们仅凭双手在荒山野岭间筑起“地下长城”。40多年后,该部官兵热情欢迎当年的建库老兵“回家”,聆听老兵们讲述奋斗故事……

今年4月,我们来到云南,走进老兵伏所明的家中。他看见我们穿着军装,激动地试着从摇椅上站起来。我们见状赶忙上前将他扶住。他的家人招呼我们落座。在小院斑驳的树影中,我们聆听老兵伏所明讲述将近半个世纪前的故事。

1976年,伏所明和同乡好友杨留建应征入伍,来到同一个单位。不久后,他们跟随大部队一路转战,修筑国防工事。

伏所明说,浇灌洞顶是工程最艰难的部分,必须一次成型,一旦开始,不能停歇。他拿着一张当年在库内作业的老照片,动情地讲述着,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现场。那时恰逢夏天,洞内闷热难耐。官兵进洞不到10分钟,全身衣服就已湿透。几个小时下来,汗水顺着裤子流到筒靴内,在泥浆中每迈一步都异常艰难……

照片上,伏所明正专注地举着风枪施工,眼神中透着专注与自信。

“革命工作千百行,行行都能出状元;挖洞铺路真辛苦,他人坐车我幸福。”这是当年流传的一首小诗,也是伏所明和战友们工作的写照。忆起往昔的部队生活,伏所明说,忘不了和战友们一起钻荒山、踏野岭,一起望明月思故乡,一起啃着馒头话家常。

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展,他们有的退役回到故乡,有的就地安置,也有人永远地留在那片热土。伏所明说,与自己一同参军的杨留建就永远留在了那里。当时,杨留建已是副连长。在工作中,他常和连队的“大力士”们比赛,看谁搬的石头更重、搬得更多。他还和风枪手标兵比试,看谁打得更快更好。

“当时我复员回家没多久,便传来了杨留建牺牲的消息。”伏所明说,“我得知后,便匆匆赶到杨留建家中帮忙料理后事。部队的同志向我讲述了杨留建牺牲的经过。”

当时,施工进入关键阶段,杨留建发现隧道洞顶端悬着一块石头,如不及时排除,随时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杨留建主动揽下排除危险的任务。他手持钢钎,爬到8米高的洞顶排险。然而,洞内突发塌方,落下的土石将他埋住。战士们哭喊着用手扒土石,有的战士手指甲都被掀翻了,血流不止……

树叶随风飘落在我们围坐的石桌上,听着讲述,我们已是泪眼蒙眬。伏所明老人也已泪流满面,哽咽至剧烈咳嗽。

伏所明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叮嘱我们一定要传承好杨留建的精神,听党的话,为部队贡献力量。离别前,他把那张老照片郑重地交到我们手中:“我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这一锤又一锤中实现的,我不后悔!”

(本文刊于2025年7月19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编辑:张诗梦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