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脖子”到定标准!硚口这家小巨人让电网装上“千里眼”


在硚口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高质量发展的脉搏强劲有力。一股聚焦实业、精耕细作、锐意创新的力量蓬勃兴起,它们就是硚口区精心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里深耕不辍,练就“独门绝技”,成为产业链上坚实可靠的关键环节。即日起,硚口区工商联、硚口区专精特新企业商会、硚口区融媒体中心推出 “专精特新企业行”系列报道,讲述这些“创新尖兵”、“隐形冠军”背后的奋斗故事,全方位展现企业敢闯敢拼、干在实处、追求卓越的奋进风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武汉邢仪新未来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二连口岸的风电场里,一台2兆瓦的风机突然跳闸停机。放在以前,运维人员要在几十平方公里的风场里排查故障,至少得花 3 天;而现在,安装在电缆上的一个巴掌大的设备,瞬间把故障点定位在 10 米范围内,抢修车直扑目标,挽回单日1.92万元发电损失, 2 小时就恢复了供电。

内蒙古项目现场图
这个 “电力神探”,正是武汉邢仪新未来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邢仪新未来”)研发的多回路电流传感器。从河北邢台的国营厂到武汉硚口的湖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家企业用二十多年时间,把国外垄断的电力监测设备做到了 “中国智造”。

1999年,贾国强从河北邢台一家改制的国营仪表厂南下武汉创业,正是看中了这里仪表电器产业的集群优势和丰富的专业客户资源。“当时国内高端电力监测设备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我们就在想,中国人能不能造出更轻便、更安全、更便宜的设备?”贾国强回忆道。

研发基地
2013年,面对传统仪器仪表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和利润下滑,贾国强创立了“邢仪新未来”,寓意不忘邢台根基,矢志创新未来。团队将主攻方向锁定在电流传感器领域,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五年攻关,最大的难点在于材料和精度。“精度要求0.5级、0.2级,数字越小难度越大。为了达标,需要高性能的绝缘材料,当时又被国外垄断。”贾国强说。团队联合国内材料企业和高校,历经两年多反复试验,最终在合成材料上取得突破。

生产制作车间
在邢仪新未来的生产车间,贾国强拿起一个黑色的圆弧形设备,与传统庞大的电流互感器形成鲜明对比。“过去,超高压变电站用的进口互感器,一台重达数吨,造价动辄百万。”他介绍,这些庞然大物不仅占用空间,更依赖绝缘油或六氟化硫气体,存在泄漏起火风险。

生产制作车间
现在,一切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互感器需要接地固定、依赖油或气体绝缘、需要铺设长长的二次信号线。我们的多回路电流传感器采用创新的空气绝缘技术,利用双空芯线圈设计,可以直接悬挂在高压线上工作。它集成了独立的信号发射、采集、避雷和自供电单元,彻底摆脱了对绝缘油、笨重外壳和复杂布线的依赖。”贾国强介绍道。

内蒙古项目安装

内蒙古项目安装
成果是显著的:设备重量从数吨级降至5公斤左右,体积缩小至几十厘米,成本从百万级骤降至万元级,安全性和环保性也大幅提升。

体积和成本的降低只是第一步。邢仪新未来的目标,是让传感器成为电网实时感知和精准诊断的“神经末梢”。
在公司自建的1:1输电模拟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模拟各种真实场景:雷击、树障、外力破坏……“正常线路的电磁场是均匀的,当有外界侵入干扰时,磁场就会发生改变。要知道不同干扰会形成什么变化,只能在实验室里反复模拟。”一位正在调试设备的技术员说道。

研发试验区
据了解,仅为了验证树障算法,团队就砍伐了多种树木进行上百次放电试验。贾国强强调:“确保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是底线。我们投入500多万自建这个输电线路实验室,比租用国家级实验室节省了大量成本和等待时间,能更快地迭代优化。”
实验室的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的智能化。新一代传感器深度融合了5G通信和鸿蒙操作系统,实现电流数据的无线实时传输和云端分析。更关键的是,通过集成“国产本地服务器+阿里云+北斗定位+算法+采集模块”等技术,系统实现了故障点的10米级精确定位。“这意味着我们能快速锁定是哪一基杆塔、哪一相线路出了问题,为抢修赢得宝贵时间。”贾国强指着屏幕上清晰的定位信息解释道。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将定位精度进一步提升到1米以内。

内蒙古项目现场
文章开始提到的内蒙古二连浩特50万千瓦风电项目便是技术落地的生动案例。类似的应用已遍布国家电网多个项目,据企业反馈,其自动化监测方案可减少现场约80%的人力投入,并有效规避传统有线传输的安全风险。

持续的创新离不开坚实的研发基础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邢仪新未来将研发视为生命线,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6%-12%用于研发。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包括2名博士和5名硕士,并组建了由27名外聘专家(100%中高级职称)组成的智库团队,涵盖算法、电力运维、技术趋势等多个领域。贾国强坦言:“高科技人才缺乏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为此,公司积极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合作。“他们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我们有丰富的工程实践,双方优势互补,共同解决难题。”贾国强说。

公司资质、荣誉

产品检测报告
产学研合作之外,邢仪新未来也在积极布局未来。2025年,公司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建试验基地,并申请省级研发中心。贾国强展望:“我们已建立企业云计算数据库中心,融合AI技术为产品赋能。
电缆产品详情
未来两年,要全力将多回路电流传感器推广到全国。”他特别强调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一流企业做标准。我们已经开始主导《架空线路分布式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目前正在专家评审阶段。只有掌握了标准制定权,才能真正引领行业发展。”

二连浩特产品监测后台
夜幕降临,邢仪新未来所在的园区内,许多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这里汇聚了多家像邢仪新未来一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验室里,工程师们仍在进行新一代传感器的压力测试,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是通往1米级定位精度的阶梯。

从南下创业到扎根硚口,从攻克“卡脖子”材料到定义行业标准,邢仪新未来用十余年的专注与投入,在电力监测的精密世界里不断求索。他们的传感器,如同嵌入国家电网的“透视眼”和“神经末梢”,正默默守护着从辽阔草原到繁华都市的电流畅通,用扎实的创新成果,诠释着“专精特新”的力量——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筑牢大国制造的根基。

来源:硚口发布 区工商联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