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穿”越“食”光的生活变迁——新疆消费市场繁荣壮大,商贸物流创新提质

时间:2025-09-10 11:54:00

位于水磨沟区六道湾路的一处蔬菜直销点,各类蔬菜、水果一应俱全,供应充足。(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记者郭玲)“吃饭穿衣,人人不离”是我国民间俗语,指饮食与衣着是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二者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历程。衣、食、住、行作为基本需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从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和餐桌上的变化,清晰梳理和生动还原乌鲁木齐居民的生活变化。

服饰变迁 从千篇一律到时尚舒适

衣着是穿在身上的文化,随着社会物质丰足、文化开放、审美进步,“时尚”不断破圈,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穿得时尚了,精神面貌也提升了。

回顾自治区成立70年来,我们发现,服装是一种记忆,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的变迁。

自治区成立初期,人们生活物资匮乏,衣服也很单调,主要是以蓝、灰、黑、白为主色调的朴素装束。

今年64岁的七纺集团退休职工赵维华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姐弟三人,一家人一年的布票才能做一套衣服,家里的衣服都是姐姐穿了再给弟弟妹妹穿。

“我结婚以后,家里条件稍微改善,穿衣也有了变化。不过那时的服装款式单调、颜色单一,选择性也不是很多。”赵维华说。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穿着有了许多突破。花衬衫、格子衬衫、红裙子是当时年轻人最时髦的穿着。这一时期,喇叭裤、牛仔裤、蝙蝠衫等开始流行起来。

乌鲁木齐最早的商场——红山商场1966年开业后,大到电线电缆、小到针线纽扣,各类商品一应俱全。二、三楼的服装鞋帽、布匹等更是五花八门。

原红山商场退休职工吴玉枝说,1987年她在红山商场当营业员,那时候红山商场是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来自全疆各地的人们都喜欢到这里逛一逛。那时候时髦的衬衫、鲜艳的围巾,都十分走俏。

时间很快来到21世纪,居民衣着从不够穿到穿暖穿美,消费品质不断提升。

随着居民衣着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24年乌鲁木齐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266元,比1986的162.97元增长12.9倍。

从衣着消费来看,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逐渐从实用性向个性化转变,衣着穿戴越来越时尚化,购买服饰更加注重品牌和质量。

与此同时,线上消费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居民通过数字化渠道享受网购带来的便捷与品质。

喜欢网购的乌鲁木齐市民周媛媛,在网络平台展示了自己过去五年购买的服饰、鞋帽,每件商品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以前每年到了‘双11’都会提前做攻略,就为了买到自己心仪的衣服和鞋帽。”周媛媛说,现在不一样了,自己不再追求服装的潮流和多样,而是更喜欢面料柔软、穿着舒适的服装。

作为我国优质棉花的重要产地,新疆拥有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在新疆布局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是重要一环。这里汇聚着新疆原创品牌孵化基地、新疆地理标志产品运营推广中心、海外电商孵化基地,各类商业设施、物流仓储区、生产加工区等应有尽有,形成了完备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和商贸服务体系。

2023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位于乌鲁木齐片区的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正围绕产业总部、服务中心、文创展示、旅游购物、特色商业街区等业态,打造以“研发、设计、展销、结算”四大中心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带动全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餐桌变化 从追求温饱到健康养生

“民以食为天”,要说最能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变化的,非饮食莫属。

自治区成立初期,由于资源有限,很多食材需凭票购买,肉类和油类很稀缺。

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一号立井国风国潮体验馆,收藏了许多带着岁月痕迹的粮票。

76岁的六道湾煤矿招待所退休职工朱孝英指着粮票说:“这可是我大半辈子的珍藏。”

1966年,朱孝英从安徽来到新疆,初到乌鲁木齐,映入眼帘的是成片低矮的平房,物资更是极度匮乏。那时,粮票就是人们生活的“命根子”,每家每户都严格按计划凭票供应粮食。

“粗粮细粮都有定量,白面馒头成了稀罕物,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客人,才舍得拿出来。为了多换点细粮,我常常拿着粮票在各个粮店间奔波,就盼着能给家人改善下伙食。”朱孝英说。

不仅是粮食,布料、食用油、肉类等生活必需品,也都需要相应的票证才能购买。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逐渐摆脱了物资匮乏,人民的饮食条件明显改善,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种类增多,人们的餐桌开始丰盛起来。

然而,由于乌鲁木齐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夏季蔬菜虽然多了起来,到了冬季,白菜、土豆、萝卜耐储存的“老三样”,便成了餐桌上的唯一选择。

交通运输日渐四通八达、物流运输成本逐步降低,以及日新月异的蔬菜育种和种植技术,乌鲁木齐市民餐桌上的菜品日趋丰富。

新联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经理刘清利清楚地记得,二十年间,市场里的交易蔬菜从十多种到几十种,再到上百种,蔬菜种类从“稀罕”到“常见”,全国各大蔬菜种植基地都可以为乌鲁木齐供应蔬菜。

“以前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过季就没有了,现在一年四季,想吃任何菜都可以买到。”刘清利说。

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的饮食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一日三餐,不光有肉食、海鲜,还有五谷杂粮,各种水果更成为餐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走进各大超市和批发市场,美味的鱼虾、鲜美的菌菇、新奇的水果等,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很多居民的饭桌上都有来自“海陆空”的美食大集合。

2024年乌鲁木齐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10320元,比1986的426.44元增长23.2倍。

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健康、吃得养生,百姓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尤其是近年来,健康饮食理念逐渐兴起,餐桌不仅注重食物的丰富性,还强调营养与健康搭配。“养生”概念融入饮食,“食品所含的营养价值”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日前,新疆首届中药药膳大赛在乌鲁木齐举办,通过挖掘和展示新疆药膳的独特魅力,促进药膳产业与旅游、餐饮、健康服务等行业深度融合。

国家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鹏全程观赛后,这样评价——相信大众能通过赛事了解到身边易获取的食药同源食材,掌握简单的营养与药性搭配理论,树立健康、科学的膳食理念。

从最初的粗茶淡饭、初步温饱,到如今的丰富多样、健康营养;从过去的凭票购买,到如今只需轻点网络平台,就能尝试“网红”佳肴……这不仅仅是一张张餐桌上的变化,更是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饮食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

讲述

艾德莱斯“蝶变”

新疆服装设计协会副会长、新疆工艺美术大师王一桦是新疆首届十佳服装设计师。从事服装设计近40年,在王一桦眼中,服饰的变迁,是时代进步的缩影,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

王一桦的父母于20世纪50年代来到新疆,在新疆出生的他,自16岁起就开始设计服装。在对新疆服饰的探寻与传承中,王一桦发现,新疆艾德莱斯扎染技术既传统又常见,作为服装设计面料十分合适。

“我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对艾德莱斯做了重新拼接,把原有的组合重新排列,成衣的形态每一件都是不一样的。”王一桦说。

经过剪裁、重新拼接后的艾德莱斯纹样,在服装呈现上更加飘逸、灵动,似飞舞的彩蝶,王一桦最喜欢的一套设计“蝶变”就这样产生了。

从跟着师傅学平面裁剪,到融合国际立体裁剪技艺,他让新疆传统艾德莱斯在创新里“蝶变”——旗袍元素、西方褶皱,近千款设计里,是老手艺的新生。

自2016年开始,他先后携《绽放》《云裳》等系列作品走上了印度新德里时装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的“秀场”,成为首个走上国际四大时装周的新疆设计师。

2025年,王一桦在天山万科广场二楼的域尚国桦设计师品牌集合店营业了。除了《蝶变》系列,店里礼服款式丰富,风格多样。

2025亚欧时装周9月10日将在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开启。这也是王一桦第九次参加亚欧时装周,他带着自己的品牌《国之桦》再度亮相。“借亚欧时装周平台,展示新疆特色服饰文化,让我们的产品走得更远”。

无论是亮相国际时装周,还是在家门口开设设计师品牌集合店,都是想展现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尚的融合。

王一桦认为,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繁荣,服饰文化将继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增添更多亮丽的色彩。

多说一句

衣食变迁故事记录发展足迹

七十载春华秋实,寻常百姓的衣食之变,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自治区乃至整个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历程。

从款式单调到时尚多元,从“吃饱饭”到“吃好饭”,这些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故事。

衣食之变的深层,是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实力的跃升。穿衣、吃饭的巨大变化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

展望未来,衣食变迁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绿色健康、科技智能、文化传承等新元素将不断融入日常生活,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将继续作为最真实的民生实事,记录国家前进的每一步足迹。(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