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地窖里印钞票,地面上打游击

时间:2025-07-28 11:33:00

1941年冬,在沂蒙山区刺骨的冷风中,三名北海银行总行的出纳员牵引着三匹骡子,在崎岖的山路上疾行。

在他们身后,敌机的尖啸和炮弹的轰鸣仿佛近在咫尺,这是包围圈正在收紧的信号。影响他们突围速度的,不是自己的行囊,而是骡子背上驮着的缴获来的大批法币和黄金。时任北海银行总行行长艾楚南下达了命令:由他们三人带着驮钱的骡子,躲进易守难攻的大崮山隐蔽。

上山后,他们埋藏了法币,将八十多两黄金,贴身藏好。最后的阻敌防线眼看就要崩溃,他们又带着金子,转移到敌后的山林里,在找不到村民接应的山头,整整露宿了六天六夜,用意志守护着这份绝不能失落的财富,最终将完好无损的黄金带回了根据地。

类似的故事,在北海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并不鲜见。在残酷的战争岁月里,北海银行时刻面对着敌人的“扫荡”和破坏。

为了生存,北海银行印钞厂的选址可谓飘忽不定。《北海银行暨鲁西银行货币图录》记载,工作人员常在“可靠的农民家里挖个地窖,或在田野里挖个洞,一旦敌情紧急,便把机器就地埋妥,再把地耕起,一点痕迹不留,人员去打游击”。

这种随时转移、隐蔽工作的状态,在1943年6月30日形成的《北海银行北海支行四、五、六三个月工作总结报告》中得到了生动印证。

“支行机关则隐蔽在一地坚持工作,白天集合在山头办公,夜间在地洞里分散睡觉。穴居群处,大有原始人之风,以致枪炮之声虽起于邻村,然不妨我算盘声之盈耳也。” 这段“穴居群处”“算盘声盈耳”的描述,也是银行工作人员身处险境却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而这穿透硝烟的算盘声背后,浸透了太多年轻的热血。

曾在北海银行总行工作的刘惠英,在回忆中刻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庄泳。据刘惠英回忆,庄泳来自莒县大店镇一个地主家庭,身材瘦小,在一次残酷的扫荡中,庄泳不幸落入敌手,壮烈牺牲。

在刘惠英的回忆文章中,我们读到这样的锥心之问:“面对凶残的敌人,能够坚定地作出从容就义的抉择,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

答案早已镌刻在无数像庄泳这样的北海银行人心中,这股力量就是支撑起整个民族脊梁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金融战士们一手紧握枪杆子保家卫国,一手紧握算盘和印版稳定经济,确保了红色金融血脉的畅通,为最终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943年8月20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主任黎玉在《山东过去政权工作与今后工作方案》中指出:“在敌后困难的条件下,开展银行工作是不容易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体工人的努力,不管环境如何困难,扫荡如何残酷,在菲薄的待遇、繁重的工作中,日以继夜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从制版到印刷到鉴定到出厂都经过百倍的努力,敌人来了为公忘私地掩藏机器,并开展分散性的游击战争……这些劳动英烈是值得佩服与钦敬的。”

(大众新闻记者 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