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茶山上,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时间:2025-04-05 01:39:00

福建武夷山玉女峰风光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茶农在武夷山茶园采茶。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游客在武夷山田间拍照。新华社发

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桐木村周围云雾缭绕。新华社发

【美丽中国大写意】

智能监测系统织就生态防护网,让每片叶子都沐浴科技之光;生态茶园实现“绿叶子”到“金叶子”蝶变,在坑涧沟谷书写“两山”转化答卷;茶农茶企搭乘“三茶”统筹快车,让传统茶产业焕发共富新活力……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青山碧水间,一片树叶的奇妙旅程,折射着千年文化的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激荡。

青山点翠,茶香沁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是珍稀动植物的庇护所,更是4.5万多人日常生活的家园。近年来,在闽北连绵起伏的茶山上,一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的生态变革正悄然展开……

智慧系统激活生态保护“含新量”

春天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黄金季。树干上的鸟巢菌“探”出脑袋,南方红豆杉绽放出淡黄色花序,生长在沟谷地带的帽蕊草也进入了抽芽期……武夷山国家公园正以万物竞发的姿态,展示其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

“园内的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种群稳定,藏酋猴的数量也有所增加。通过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在福建片区发现了34个新物种,涵盖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多个类别,同时还记录到10个中国新记录种。”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科研监测中心副主任王李银向记者亮出了这份“成绩单”。

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展示大厅里的大屏格外醒目。这是整个国家公园的“枢纽”,为其提供实时数据的,是卫星遥感、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记录仪等设备。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就如同从中心布下了一张大网,各处的监测设备像是触角一样触达国家公园的各个角落。

据王李银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构建了1+N科研监测体系,编制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监测建设体系方案》所打造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可精准追踪生态动态。

在武夷山脉的云雾深处,红外相机正记录着黄腹角雉的求偶舞步,无人机巡航轨迹与候鸟迁徙路线悄然重合。王李银说:“这方被智慧监测系统守护的生态秘境,正以‘数智增量’激活生态保护的新动能。”

不仅坚持向新发力、以新提质,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为保障当地百姓的权益,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还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推动出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设定了11项生态补偿内容。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生态保护修复处负责人廖传平说:“通过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地区和民众进行补偿,初步建立起以资金补偿为主,技术、实物等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

“为了避免国家公园成为生态‘孤岛’,我们还适度发展文旅、康养、度假等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廖传平介绍,在推进自然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进展的同时,武夷山国家公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茶业等产业,走出了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国家公园内的群众共享生态效益。

生态茶园氤氲产业发展“含绿量”

仲春时节,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薄雾轻笼,盛放的樱花树与漫山茶树交织成美妙的春日画卷。

“比起前几年,茶园可是大变样!”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农艺师徐茂兴告诉记者,过去茶园里杂草除得干干净净,现在却要适当地保留。自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到来后,茶林结合、茶草共生成了常态,立体式的生态茶园在此兴起。

谈起茶园的变化,徐茂兴总结:“现在的种植模式可形象地比作‘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鞋’,分别对应在茶山顶部保留树林、茶园中间留有行道树或遮阴树、茶畦间隔处则轮作大豆和油菜。”

所谓“脚穿鞋”的做法,其实是廖红教授来到武夷山考察后,为燕子窠定制的“绿色秘籍”——“种草”,即科学套种绿肥植物:每年3月下旬,燕子窠茶园里的油菜压青还田;春茶采收后,在茶行中穴播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而9月到10月,大豆压青还田。

小小一方茶园,汇聚了众多科研力量:廖红教授的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绿色防控综合技术,福建省农科院张艳璇的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这些科技力量在助力燕子窠的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的茶科技成为提升燕子窠茶园“含绿量”的密钥。30台头顶光伏板的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散落在绿意深处,统筹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一块数字屏幕滚动记录着负氧离子、温度、湿度、PM2.5、PM10五项环境监测指标;智慧茶山气象自动观测站,动态记录着“好气候出好茶”的茶园气象因子。

“一杯绿色健康且有品质的武夷岩茶,离不开好生态的底子。”徐茂兴感叹。

“三茶”统筹提升民生改善“含金量”

走进武夷山大坪洲生态茶园,这里梯田纵横,宛若翡翠拼图。茶树间点缀着油菜花与大豆的明黄嫩绿,不时有茶农穿梭其间。一个90后帅小伙抚摸着茶树枝头初绽的新芽说:“这片茶园里,藏着武夷山人的致富密码。”

小伙名叫方舟,是武夷山永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他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卖起了茶叶。

“茶产业的发展,既要守住传统的根,也要插上科技的翼。”抱着这样的想法,方舟用了8年时间将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千年制茶技艺深度融合。他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引入气候监测仪,实时采集温湿度数据,通过算法模型精准预测采茶时机;研发的“茶叶摇青机器人”复刻老师傅的手法轨迹,让摇青这一关键工序实现标准化。面对采茶工老龄化难题,他利用机械视觉识别新老茶叶,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

在星村镇,这样的技术创新并非个例。武夷山还通过“闽茶海丝行”平台,推动岩茶进入欧洲高端市场,人工智能技术还原“万里茶道”数字展馆,推动国际传播……如今武夷山全域推广绿色生态茶园,2024年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农民近半收入来自茶叶。

武夷山的茶文旅融合效益同样提升明显。打造“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251公里线路串联起79家民宿、11处科普观测点,形成“流动的茶文化长廊”;在南源岭村,180家民宿主理人多数是“茶二代”,他们用现代美学改造老宅,将制茶体验、茶山瑜伽、夜间茶会做成特色IP……2024年县域旅游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县第28位,主景区年接待游客525万人次,旅游收入2.39亿元。

“武夷山用‘三茶’统筹的实践交出了答卷:茶文化铸魂、茶产业筑基、茶科技赋能,三者交织让千年茶香飘出了民生福祉。”武夷山市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王美莹 冯家照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