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征程·博士“声”】胡华:成长,是从蜕变到不变

时间:2025-05-04 13:25:00

编者按:

青年博士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是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贵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批批黔籍博士生和博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在自己岗位主动作为,做出新业绩;在研究领域积极创新,做出新成果;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投身建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智慧力量。

奋进正当时,筑梦新征程。天眼新闻北京运营中心特邀在京黔籍博士及博士生,讲述求学治学、干事创业的心得,分享突破难关、迎难而上的故事,展现贵州青年人才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勇于开拓、拼搏作为的昂扬风貌。

胡华:

我是胡华,来自贵州省铜仁市,本科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现为北体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专注体育新闻与传播领域研究。

早在2008年看北京奥运会时,我便种下要成为一名优秀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梦想。很幸运,我如愿收到了心仪学校——北京体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4年充实、丰富的体育人文教育,让我对体育、对新闻传播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随后我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系统接受有声语言理论和实践教育,以冰雪赛事解说圆满完成硕士阶段学习。现在回头看,我与体育传播的缘分早就开始了,与北体的双向奔赴,好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博士期间,我选择了回到母校。学术素养方面,在导师薛文婷教授指导下,两篇学术成果脱颖而出:《仪式·意义·认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与中国形象塑造》获第四届广西视听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征文评选二等奖;《主体间性视角下的新媒体体育解说研究》获奥运会与体育赛事传播创新研讨会暨 2022(第三届)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一等奖。专业实践方面,不仅有许多专家、前辈们在此授课分享,学院还提供众多宝贵的实战机会。由此,我有幸成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龙舟项目咪咕平台的解说员。此后,也曾在北体运动举办的如河北·迁安水岸铁人运动公开赛、浙江·金华山水四项等群众体育赛事中担任赛事解说员。

出于对家乡体育事业的关注,我的博士论文选择聚焦贵州乡村体育赛事传播。我曾多次前往贵州“村BA”“村超”现场,感受贵州乡村体育的氛围,并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感受,推荐贵州。今年暑期,我以新媒体工作者身份全程参与赛事传播:从前期赛前培训、选题策划到赛中拍摄,再到对运动员、民族啦啦队的采访。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两个赛事的媒介实践,以及赛事所承载的深厚赛事文化和人民美好愿望深厚的文化。而我,也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备受鼓舞。成为局内人的经历,让我拥有了比旁人更加丰富、独特的视角,用以剖析解读贵州“村BA”“村超”的传播路径,助力科研。

一路走来,我始终认为,成长,不应循规蹈矩,应该在宝贵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实事,成为一个有趣靠谱的人。

面对旁人对“女博士”“读博”的偏见,我选择“另辟蹊径”、打破偏见——发挥自己的爱好与优势,努力让读博的四年变得不那么苦闷单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读博期间,为更加精进对体育项目规则、判罚、技术等知识的理解、提高解说的能力,我积极报考篮球、散打、啦啦操、田径、艺术体操等项目的裁判证;校园内,我一直坚持并发扬唱歌与主持的爱好与特长,为学校各类文体活动提供不同的声音与视角;校园外,我成为公益学生团体“贵州博联”的主干事,与小伙伴们一起承办策划了“村超”进清华暨贵州民族文化节,连续两年为贵州省委组织部赴北京定向选调宣讲活动提供支持,为铜仁市、黔西南州等市(州)驻京联络处的招才引智工作提供帮助......每完成一件事,都会对我的产生正向反馈,让我更加坚定为家乡发展奉献的小小心愿。

在北京读博求学的近十年里,我实现了从蜕变到不变的成长。蜕变的是我的知识、能力和视野,不变的是我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热爱和追求、对家乡文体旅事业的发展与关注。作为一名黔籍青年博士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为贵州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新篇章添砖加瓦。

整理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漆云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