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是一个热闹的“冷知识”!乒球选手为何总爱“擦桌”

时间:2025-08-13 10:06:00

8月9日,日本横滨文化体育馆。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对阵日本名将桥本帆乃香。首局,桥本11比6先声夺人,第二局始于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孙颖莎发球前用力擦拭了球桌,随后正手爆冲直接打穿防守。从这一球开始,孙颖莎抖擞精神连扳三局,终结了对手长达三年的外战不败神话。

这个堪称改变比赛走向的“擦桌动作”,绝非无意义的习惯,而是职业乒乓球运动中精密的算法,藏着乒乓球百年竞技史沉淀的智慧。

如今的国际赛事场馆采用恒温恒湿系统,球台由专业团队赛前清洁、赛后保养,汗水和灰尘对比赛的影响已降至最低。但擦桌这一习惯并未消失,反而在现代赛事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擦桌不违规,但拖延时间不行

擦桌是通过物理擦拭清除汗水、油脂和灰尘,确保球台各区域的摩擦特性、弹跳高度保持一致。专业选手甚至能通过擦拭力度和范围“感知”台面状态。国际乒联(ITTF)的规则体系中,并未禁止擦桌行为,但对“拖延比赛”有着明确限制。规则规定禁止选手通过“不必要的动作”干扰比赛连续性,包括擦桌拖延。这意味着擦桌必须基于合理需求,而非单纯的战术拖延。在实际执裁中,裁判会通过频率和时机判断擦桌是否合规。

源于木台,那时“擦桌”是真擦

乒乓球的雏形诞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贵族餐后在餐桌旁进行的休闲活动。那时的 “球台”便是普通餐桌,“球”用酒瓶软木塞代,之后,木质球台成为早期竞技的标配,但木质表面虽经打磨却极易受环境影响。选手在高强度对抗中会大量出汗,汗水滴落在木质台面上会形成微小的湿滑区域,而仅2.7克重的乒乓球,哪怕台面上一丝水膜,旋转轨迹也会发生偏移。为避免这种意外干扰,选手们开始下意识地用手帕或手掌擦拭台面,这便是擦桌习惯的最初起源。

擦的是桌子,拼的是心理

国际乒联规定运动员只能在比分为6及其倍数分时、局间或决胜局交换场地时才能短暂擦汗,而擦桌动作恰好成为选手调节比赛节奏的绝佳动作。

当桥本帆乃香的打法让孙颖莎陷入被动时,擦拭球台的动作,既是清理可能影响旋转的台面杂质,更是在通过肢体动作强制自己冷静分析,为思考破解削球的战术赢得时间;马龙发球前摸桌角,张继科得分后擦台面,这些动作既能强化“进攻节奏”的肌肉记忆,也能借机观察对手进攻战术的规律。此外,还可以达到通过规则允许的时间消耗试探对手耐心、打断对手得分势头的心理干预的作用。

仪式感——掌控感——比赛节奏

擦桌也是选手建立比赛仪式感的重要方式。就像田径选手赛前热身、游泳选手出发前拍水一样,擦桌成为选手进入竞技状态的心理开关。通过固定的擦桌力度、范围和频率,选手能在每一分开始前快速切换到专注模式;顶尖选手在关键分时,肌肉紧张度显著提升,注意力极易分散,擦桌这一重复性动作,能帮助选手快速平复情绪,通过仪式感维持专注度。这种仪式感能带来的掌控感,让选手形成稳定的心理节奏。

一条毛巾,擦脸又擦桌

2025年4月17日,澳门世界杯女单1/8决赛,由于场地太过潮湿,孙颖莎拿起自己的毛巾开始用力擦拭球台,从左到右将球台擦拭得干干净净,随后手腕轻抖淡定地反转毛巾,用另一面擦去脸上汗水和球拍汗渍,当日“孙颖莎毛巾擦了桌子又擦脸”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次日1/4决赛,孙颖莎特地准备了两条毛巾,一条为了擦汗一条用来擦潮湿的球桌,相关球迷还创作了趣味漫画。

无论如何,当我们在赛场上看到选手弯腰擦桌时,依然能读懂那份属于乒乓球的独特密码。因为每一道擦痕,都能看出乒乓选手于细微处见真章、于习惯中藏匠心。

深圳晚报记者 林炜航 实习生 罗悦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