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尤其应当大力弘扬——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教授

人物档案:朱佳木,1946年6月生,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曾先后任胡乔木、陈云同志秘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政协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理论研讨会”在大连举办。应邀出席会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教授接受本报专访,具体阐释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独特价值及其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辽宁日报:请问,东北抗联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日力量,其斗争史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
朱佳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一作用首先体现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在第一时间作出决议、发表宣言,高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的旗帜,明确提出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争的主张,并迅速派出得力干部深入东北,指示加强当地党组织,直接领导创建党指挥的抗日武装,最终形成了东北抗日联军。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些果断有力的行动,以及正确的战略策略和强大的组织能力,鼓舞和凝聚了全国的爱国力量,推动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辽宁日报:作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在长期斗争中作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形成了哪些独特的精神?
朱佳木:东北抗联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正是由于东北抗联的奋起抗日,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由原先七七事变的全面抗战,改为了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武装抵抗,从而使抗战历史由8年改为了14年。其次,正是由于抗联将士在极其残酷艰苦条件下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日本关东军大量兵力,有效支援了全国抗战。再次,正是由于东北抗联坚持了14年的抗日斗争,为抗战胜利后,我党抽调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收复失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道义支撑。东北抗联铸就的抗联精神,被党中央精辟概括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并被中央宣传部纳入第一批公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有力证明,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生动体现。
辽宁日报:在您看来,东北抗联精神有何特别值得敬佩和学习之处?
朱佳木:我认为东北抗联精神中特别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最”字上。
环境最险恶:在当时中国境内,东北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完全统治之下,而且是敌人统治最为严密的地区。因此,抗联始终未能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没有后勤补给,缺衣少食,缺医少药,弹药补充困难,伤员难以安置,作战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
处境最孤立:在当时党领导的所有抗日武装中,唯有东北抗联长期孤悬关外,与党中央的组织联系极其困难,很多时候只能从国外获得的少量书报中看到毛泽东著作和党中央文件精神,从中领会党的指示。
考验最严峻:东北地处寒冷地带,冬季漫长,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度。而抗联将士没有房屋,只能住在山林中的窝棚和地窝中。特别是抗联领导层中还有许多关内人、南方人,他们不仅要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还要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严寒,时常要饿吃树皮、渴饮雪水。然而,抗联将士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着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自觉学习辗转看到的中央指示精神,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勇于挑战自身极限,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从而涌现出赵一曼、杨靖宇、“八女投江”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谱写出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这种在绝境中展现的坚定与无畏,是东北抗联精神中最令人敬佩、最值得学习的独特之处。
辽宁日报:在新时代,我们应当如何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朱佳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今天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就是要继承、发扬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在内的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不断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征服今天面对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经受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沿着抗联将士和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进,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辽宁日报见习记者 曲琦 文 记者 孙明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