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涨知识又出片!学者陈正宏策展,“椠影文澜:江南刻书一千年”古籍展开幕

时间:2025-04-27 14: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拿到一本古籍,专家学者看一眼文字、摸一下纸张,就能判断诞生年代、地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作为文物,古籍的鉴定是一门学问。最近,一次免费学习的机会来了。

4月26日下午,古籍大展“椠影文澜:江南刻书一千年”在浙江图书馆开幕。第一策展人是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版本文献学家陈正宏,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罗卫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萨仁高娃,浙江图书馆馆长胡海荣、副馆长谢贝妮、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童圣江等人出席了开幕式。

作为一次难得的“涨知识”展览,现场场馆布置精美,也是一个“出片”的文化打卡拍照地。

本次展览分“浪淘沙·书史撷英”“满庭芳·南苑技艺”“望海潮·东亚回响”三个单元,展出珍稀古籍40多种。通过对每一种古籍的解读,展现江南地区的刻书史和文化史。

第一单元“浪淘沙·书史撷英”,以时间为轴,展示了从北宋到上世纪70年代这1000间,杭州、南京、徽州、湖州、苏州等地为代表的江南刻书。

北宋开宝八年(975)吴越国王钱俶刻本《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陁罗尼经》

最古老的是北宋初年,吴越国王钱俶刻本《宝箧印陁罗尼经》。这是江南刻书千年航程的起始阶段,最引人注目的书卷之一。这部古籍大家很熟悉了——1924年雷峰塔倒掉,藏在特制的砖内的经卷,时隔千年重见天日。它是中国雕版印刷术早期的实证。

南宋初杭州覆北宋刻本《隋书》零叶

从北宋出发,千年而下,该单元以南宋初初年刻的《隋书》、元代刻的《新唐书》、明代径山万寿寺刻的《径山藏》、清初汲古阁刻本《说文解字》……直到上海书画社1973年刻本《共产党宣言》,共20多种珍贵古籍,展现了江南地区刻书的千年历史。

第二单元“满庭芳·南苑技艺”,从写样与字体、版刻与试工、纸墨与刷印三个角度,展现不同时期江南刻书技术的演进和背景,侧面展示了刻书和印刷技法的传承和影响。

南宋临安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该单元通过南宋时的《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元刻本《玉海》、元刻明清递修本《玉海》、民国时仿宋体字刻的《太炎文录初编》等8种古籍,带领观众从写样和字体角度认识不同年代的古籍。现场还陈列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作为对比——欧体是南宋杭州刻书的典型字体。

此外,展览通过嘉业堂覆宋刻《三国志》、清同治时覆刻仿宋本《司马氏书仪》等4种古籍,展示不同时代的版刻与试工。通过明万历时的《遵生八笺》,明末苏州刻清印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等4种古籍,展示江南刻书不同时代的纸墨和刷印。

有的书刻于宋代,清代时又“覆刻”;有的书雕版于元代,明清时雕版损坏,修复后又继续印刷;有的书雕版于明代,印刷于清代……比较不同古籍之间的差别,就如同侦探破案,这是古籍版本鉴定的乐趣。

第三单元“望海潮·东亚回响”,以日本江户时代覆刻的《国语》、朝鲜时代翻刻明万历年间的《汉书》、越南阮朝绍治七年(1847)刻本《四书引解》等8种古籍,展现了江南刻书对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印象。

古籍鉴定既需要纸张、字体、版式等角度考虑,也需要从内容、避讳等文献角度考虑。这些古籍刊刻、流传的历史,本身构成了一部江南刻书史和文化史。

陈正宏在布展

陈正宏教授在复旦古籍所执教多年,桃李满天下。通过这次展览,他给广大市民带来一堂文献学概论课和古籍版本鉴定课。下周二,他将带领学生现场教学,潮新闻将进行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陈正宏教授用三个词牌为三个单元命名,并为三个单元做了三首词:

《浪淘沙·书史撷英》

塔影锁经函,吴越霜缣。临安志补碎江山。书院吏司凝墨冷,远引文澜。

苏浙有嘉刊,徽女眉弯。之江渔火松生燃。最是浦江潮起处,铁笔宣言。

《满庭芳·南苑技艺》

嘉业摹刊,四明印版,椠工皆聚名山。木涵星斗,遗韵尚凝烟。剡纸翻澜春水,漉千丈、霞浣吴笺。新安夜,青檀饮月,素手浣漪涟。

松烟,穿巷陌,麝胶细捣,墨法精研。有程门规式,方氏图传。棚北桥头雨细,总看似、笔底涓涓。千秋事,芸编漫展,字字出江南。

《望海潮·东亚回响》

墨椠千载,禹痕初定,刻刀随浪天涯。日影楚云,丽翻马史,南疆拟苏风华。梨枣化兰槎,载芸编星斗,飘落平沙。雅韵江南,东传南下绽莲花。

潮痕漫卷流霞。有扶桑月映,湖水波斜。左读右训,上趋下效,曾经沧海鸣笳。活字叠霜葩。册府寻蛟篆,诗耀南遐。东亚文澜一脉,书证在吾家。

“浪淘沙”对应了千年间古籍的流传,如大浪淘沙,留下了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满庭芳”从不同角度解读古籍的特征,展现了古籍之美;“望海潮”则象征着这些古籍飘洋过海,对整个东亚产生了深刻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