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网络文学+”将“+”出怎样的未来

时间:2025-07-21 09:23:00

7月18日,为期两天的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幕。从精品创作到青年作者培育,从版权保护到出海传播,大会聚焦行业关键议题,汇聚众多作家、平台代表与专家学者,共话网络文学发展的新机遇与新使命。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与融合实践集中亮相,推动网络文学深耕内容、扎根现实、走向世界。

为青年创作群体搭建成长舞台

青年是网络文学最具活力的创造群体。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Z世代”成为新增注册、签约作者主体,本年度新增注册280万人、新增签约35万人。如何为这一群体搭建成长舞台、激发创作潜力、引导价值取向,成为本届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

从作者培育到作品转化,从平台机制到政策协同,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展现出对青年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扶持力度。在大会举行的青年分论坛上,2024年“北京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青年创作计划”主要成果正式发布,实践了“政策引导+平台赋能+创作扶持”的三位一体协作模式。2025年“北京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青年创作计划”15部入选作品,为网络文学青年作者参与首都文化建设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实践样本。此外,北京青年文学协会同步启动了“百位网络作家青春行动”,计划未来3年推动百部作品版权转化。

“‘Z世代’的加入为网络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时代气息,在叙事手段、思想深度、国际创新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在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看来,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作为网络文学平台代表,番茄小说副总编辑李梦系统介绍了青年作家的成长生态:“超过57%的番茄小说作者是‘95后’,青年已成为网络文学创新的主力。”

为更好托举青年创作者,番茄小说上线“网络作家高级研修班”“十二日谈”等培训机制,并邀请阿来、格非、刘慈欣等名家授课,同时通过“青舟计划”推进优秀青年作者的作品进入全版权开发。目前已有百余部作品完成出版、影视、游戏等转化。

在版权治理、创作评价与组织体系三大支点上发力

如果说创作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度与机制建设则是其持续繁荣的关键保障。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版权治理、创作评价与组织体系三大支点上持续发力。

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协同。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理事长王野霏在现场发布的《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实务蓝皮书》、网络文学“快保护”机制两项重要成果,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展开的系统实践。蓝皮书从法律解析、侵权治理、风险防控等五方面提出版权实操方案;“快保护”机制则以技术监测为抓手,结合举报通道、法律支撑和平台协同,初步形成治理闭环。

与此同时,针对AI生成内容快速扩张的情况,大会也深度探讨如何推动算法透明与合理披露,保护网络文学健康发展。如北京市已构建起包括确权登记、全网监测、线上调解、涉外机制在内的版权服务链条,“快保护”与“诉非云联”机制也将在网络文学领域全面复制推广。

来自平台一线的声音亦显示出对构建行业共识的迫切性。番茄小说执行总编辑乐力坦言:“仅靠人力难以应对技术驱动型侵权。”番茄小说因此加大了AI识别投入,并倡导行业协同,形成版权意识共建机制,力争建立公平有序的行业版权环境。

制度保障不仅关乎版权治理,更关系到网络文学的精品创作与优质作者的成长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网络作家齐橙谈道,网络文学的“海量原创”源于其开放性与低门槛。“全国网络文学作者已超3000万,活跃作者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

为了更好服务这一庞大的创作群体,推动网络文学在更高质量的轨道上运行,大会期间,北京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揭牌。分会将作为首都网络作家的组织载体和服务平台,团结引导广大网络作家坚定文化自信,努力进行精品创作。

“创作和评论是文学之两翼。”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马新明表示,北京作为文化高地,有责任、有能力推动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和经典化的落地。

“分会将依托北京的专业人才优势,尽快建立更加科学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适应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的态势,强化评论引导,引领网络文学走向主流化、精品化。”北京作协网络作家分会副会长唐家三少表示,制度建设的推进与组织保障的完善,将为网络文学的创作生态持续注入活力。

打造“文商旅体”融合的互动消费场景

如果说精品创作与制度保障夯实了网络文学的根基,那么产业融合与场景转化则为网络文学发展拓展出新的增长曲线。在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期间,一场场以“网络文学IP”为核心纽带的“文商旅体”融合活动,成为网络文学最具“落地感”的成果展示板。

在北京经开区龙玥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成为主打内容,网文作家晨飒携《金牌学徒》现场签售,引来众多年轻粉丝;大族广场以IP主题装饰营造热烈氛围,番茄小说、掌阅、中文在线等设摊售书,热度持续高涨;繁星亦花园打造青春IP街区,并推出沉浸式京剧体验,拉动人流与消费形成正向循环。

同时,网文IP内容也延伸至影院、公园、书店等公共空间。7月15日至18日,北京经开区内4家影院推出网文IP主题优惠影票,每晚还在多个公共空间公益放映热门网文改编影视作品,配套文创售卖区同步上线,进一步释放“IP+文旅”效应。紫荆文化广场与盛元书院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前者以玄幻网文角色为引,融合书店、非遗体验与手办盲盒,成为家庭亲子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后者开展创作与阅读沙龙,读者与作者面对面交流,并设立IP限定盲盒与签售区,强化文化互动。

在线上,京东“IP之夜”打造同步专题会场,汇聚实体书与衍生品销售,线下市集则围绕动漫、电竞等多类型IP构建沉浸场景,进一步拓展“IP+消费”的应用空间。这一系列活动,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超级场景”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