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黔山贵水领袖情·回访记|乡愁花茂:人间最美田园诗

时间:2025-04-02 08:24:00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在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治强家中,他进房间、看院落,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总书记细问衣食住行,笑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在陶艺作坊,他捧起一个土陶杯仔细端详,叮嘱“传统手艺不能丢,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十年一瞬。乡亲们将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田埂小路拓宽成“乡愁小道”,让陶窑的薪火相传,把古法造构树皮变成畅销文创产品,返乡青年更将这里的山货拿到“云端”销售……花茂村已从当初的贫困村蜕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油菜花海与蔬菜大棚交织成四季斑斓的经纬,晨雾中的陶窑青烟袅袅,暮色里的民宿灯火可亲,总书记的嘱托已化作山水间的最美田园诗。

花茂村田园风光美如画。 罗星汉 摄

油菜花开盛春来。

4月1日一大早,贺普碧和好友就从贵阳自驾出发,一路欢声笑语,朝着花茂村奔去。

临近村口,连片的、暖黄色的油菜花在晨风中翻涌。贺普碧停好车,推开车门,一阵带着泥土清新与油菜花甜香的微风扑面而来,瞬间将她包裹。

“快,快!我们快去花田里拍照!”贺普碧满脸兴奋,拉着好友往花田奔去。

远处,一幢幢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与金色菜花相映成趣。贺普碧拉着好友摆起姿势,随着相机快门喀嚓声响,美好瞬间就此定格。

花茂村“乡愁”打卡点。李仁军 摄

近年来,花茂村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文明为纸,努力描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乡村图景。在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枫香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伟介绍:“花茂村毗邻苟坝会议会址,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近年来,依托这一优势深挖红色文化,结合乡愁文化、农耕文化,利用好土陶、古法造纸等传统技艺资源,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往村里走,一片现代化农业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意盎然。这是花茂村探索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新路径的一个成功实践,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在“乡愁集市”,游客穿梭,热闹非凡。体验打糍粑的排起了长队,购买特色农产品的挑花了眼。

集市一旁的农耕文化体验园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农事乐趣。

在花茂村,各种各样的农文旅融合场景,共有11个。文旅产业的欣欣向荣,让花茂村声名远扬,更引来了众多文化企业与特色店铺扎根落户。

据统计,过去10年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92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增至27454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从26万元增加至1402万元。依托文旅产业的发展,乡亲们经营起农家乐、民宿,售卖特色农产品,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树涛 蒋洪飞 谢国欢 何美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