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护小湿地 绘就新画卷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张文秀 通讯员 费照林
春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国家湿地公园在暖阳下焕发生机,潺潺河水悠悠流淌。在这充满生机的画面背后,是互助县公安局南门峡生态警务室全体工作人员多年如一日的守护。

检查观测点使用情况 图片由海东市公安局提供
日夜巡护 呵护湿地生灵
今年4月2日,互助县公安局民警接到了一通电话:“110吗?有人往南门峡湿地入口附近偷倒建筑垃圾。”接到电话后,互助县公安局迅速通过 “生态警长机制”调配南门峡派出所警力,同时指令南门峡生态警务室义警队即刻前往现场。义警熟知周边小路,率先抵达,他们一边拍照留存证据,一边阻止车辆离开。民警赶到后,对偷倒垃圾行为展开调查并处置。
2024年6月21日,生态警务室义警队在日常监测时,发现一只黑鹳行动迟缓、翅膀下垂。经仔细观察,判断黑鹳右翼骨折,队员们心疼不已,迅速联系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让黑鹳得到专业救治。
2024年6月12日傍晚,南门峡派出所民警刘震和辅警党世军沿湿地边缘巡查时,发现水坝上有几名小孩拿着弹弓偷打水鸟,民警迅速制止并严肃批评其破坏生态的行为。
……
依托 “生态警长机制”,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络覆盖南门峡。从湿地核心区到周边农田,从候鸟栖息地到水源涵养地,处处都有生态守护者的身影。互助县公安局、辖区派出所以及生态警务室18名成员组成的守护团队,用实际行动带动周边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推动者。
多元举措 凝聚保护合力
“我们这湿地公园分布的鸟类有162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5种,乡亲们都来了解一下。”4月2日,在互助县南门峡镇中心广场举办的宣讲活动中,互助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辅警童媛媛正和同事们热情地向群众发放精心设计的湿地保护知识宣传页。宣传页中除科普内容外,还融入了不少南门峡湿地的真实案例。
“生态警务室经常会组织我们为群众讲解湿地生态知识与保护要点,搭配着兼具实用性与教育意义的文创宣传品,很受乡亲们喜爱。”作为义警,护林员藏文荣每天巡山六七个小时,平时也利用走街串巷的机会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带动身边人参与湿地保护。
与此同时,生态警务室与湿地公园、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开展鸟类监测系统、生态因子监测系统、三维动态沙盘系统等监测项目的建设,利用无人机定期巡查,掌握植被、水位变化,种植湿地植物,整治环境卫生。
“我们联合镇政府划定水鸟栖息地范围,设立醒目标识牌,防止人员随意闯入。同时,建立生态环境问题举报奖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互助县南门峡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湿地警务室义警队队长吴谦介绍说。
此外,通过推行 “湿地认领” 活动,南门峡生态警务室鼓励周边村社等认领湿地区域保护,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生态保护宣传。
生态蝶变 转变保护理念
在湿地公园、生态警务室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南门峡湿地生态环境日益向好。黑鹳等鸟类在此安心筑巢、繁衍后代,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科普宣教场所和一张城市新名片。
以往对生态保护不理解的村民纷纷转变态度,对警务室工作赞不绝口。曾经因破坏湿地被处罚的村民老李,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感慨“守护湿地就是守护自己的家”。
闲暇时,村民们总爱聚在村口唠嗑。提及这些年的变化,年近七旬的张大爷满是感慨:“以前我们不懂,为了图方便,往湿地乱扔垃圾。现在看看,警务室的同志们风里来、雨里去,义警们也跟着操心费力,湿地变得又干净又漂亮,到处都是鸟儿。往后啊,守护湿地就是咱们大伙儿的事儿 !”
如今,湿地周边农户也自发监督湿地安全。生态警务室成员和义警们的辛勤付出和湿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亲们保护湿地的自觉性,形成了全民守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