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太安驿踏访古官道

时间:2025-05-08 06:56:00


古官道旁的老建筑

从晋中盆地东行,穿越太行山的井陉古道,是一条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官道,它是包括川陕在内的西南地区的人们经山西到北京的必经之路。过去,在这条古道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驿站,为往来的兵民官商各色人等提供交通住宿等诸多方便。位居榆次与寿阳之间的太安驿,是众多古驿站中规模较大的一座,亦是非常有名气、非常有典故的一座。

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昌中期置太安郡于原寿阳县,领狄郡、捍殊二县。太安驿由此兴焉。北周废其郡制,仅存驿站。清代,太安驿是太原府东道至京师的主要驿站,距太原府80余里,向东50里是寿阳驿,经平定测石驿出山西进入河北,向西接榆次县王胡驿。

驿站设在太安镇南的古官道边,盛时有正殿、东西厢房、戏台等配套建筑,其外还有一座碑亭。清光绪年间有关志书载,“太安驿设驿丛一员,宅隶二名,弓兵十名,驿马七十七匹,马夫三十九名半”。可见其规模不算小。

数千年来,说不清这条古官道上曾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来往过多少鸿儒硕学,产生过多少锦绣文章。当年,荆轲曾经过这条古官道来榆次,与著名的剑客盖聂论剑;秦始皇崩于沙丘,载其遗体的“辒辌车”经这条古官道西归;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韩信通过这条古官道东征,背潍水列阵而大获全胜。

唐代,大文豪韩愈任兵部侍郎时,曾为赴镇州宣慰乱军路过太安驿。

韩愈抵达太安驿时,天色已晚,便决定在此留宿。因一路鞍马劳顿、饥渴交加,韩愈落座后便急令上茶上饭。此时晚饭已过,厨房已经收拾了,然而驿丞是个喜爱诗文之人,见到心目中的偶像亲临,兴奋至极,为韩愈上茶后急中生智,命大厨用正餐所剩的即将发酵的烙饼面,包上糖馅儿,用鏊子烤熟后端上去。

饥肠辘辘的韩愈吃后觉得非常可口,就问驿丞食物名称,驿丞说:“此是专为大人饮茶而制的小食。”韩愈听后,脱口而出:“噢!茶食也。”于是大加赞赏。驿丞趁机向其索诗,韩愈于是留诗一首:

风光欲动别长安,及到边城特地寒。

不见园花兼巷柳,马前唯有月团团。

吃过这顿晚餐,第二天,韩愈便单身匹马前行,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镇州之乱,成就了“勇夺三军之帅”的美誉。驿丞急就章制作的小点心也被命名为“茶食”,因受到韩文忠公的赞美而成为一道地方名吃。

如今的古村太安驿,基本已经寻不到古风古意。向路边当地人询问古驿站何在、韩文忠公诗碑何存?一个个神情茫然,不知所云。只好退而求其次,找一段尚存的古官道看一看,感受感受古官道的风雨沧桑。

驱车上路,遇到一位热心老人指路。他用手指着远处的那个山口告我们说:从那儿过去,就是过去直达太原府的古官道。他说,年轻时外出办事,从那里走过好多次,当年日本鬼子就是从那里过去打到榆次城里的;解放太原时,解放军的部队也是从那里打过去的……

我们的车子很快就停在了山口旁边,很快看到了那条历经沧桑、深藏不露的古官道。

因为古代交通工具与现代交通工具不同,也因为古人测绘手段和测绘工具远不如现代人先进精确,古官道与当今通行的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线路,也正因为如此,建设时才放弃了这段古官道。

古官道在一条黄土沟里,看上去是一条经过人工切削填挖形成的道路。入口部分由于宽阔而平坦、路基松软宜耕种,废弃后,已经被当地农民开垦成了玉米田。

走过了这片玉米田,真正的“官道”才扑入眼帘。

春夏之交,北方的旷野一片青葱,废弃的古道景致几乎与田地融为一体。点缀在两畔崖壁上的老树,依然顽强地伸开绿色的手掌,满沟齐腿高的蒿草枝叶茂盛,蒿草间隐隐可看出三道深深的辙痕,似在顽强地向来人表明,这条古道在当年,也曾车辚辚马啸啸、熙熙攘攘……

漫步前行,远处山头耸立着一座烽火台,思绪不由穿越时空。好像看到,荆轲与盖聂论剑认输后,消沉地驾着车儿缓缓东去;好像看到,韩愈身负重任平定叛乱,一身戎装骑马从西而来;好像看到,载着秦皇遗体的辒辌车路过时随行者的顿足捶胸;好像看到,解放太原时,榆次青壮积极支前,运送器材、公粮的热烈场面……

收回思绪,定睛再往山头两边瞭望,但见左边是国道,右边是高速公路,五颜六色的大小汽车在上面飞速穿梭。过去走在这条古道上的人们需要几天几十天的路程,现在几个小时就到了。一条古官道,让人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大变迁。

抬头向上看时,太阳正在中天。


并州新闻 张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