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近期大量出现!不要采!不要吃!

时间:2025-07-08 11:14:00

近期,出现了多轮降雨天气。由于高温高湿,野外的绿化带内生长出了野生蘑菇、木耳等菌类,这也吸引了喜欢采食菌类市民的关注。请注意,您所遇到的野蘑菇很有可能是毒蘑菇,而它和无毒的蘑菇长相一样,野蘑菇可不能随便吃。


7月1日,记者走访青岛市区内的浮山、辛家庄北山等野外绿化带,潮湿的草地、树丛中随处可见一簇簇野蘑菇、野木耳,红色、白色、黄色、黑色等颜色及形状各不相同。

大小皮伞

黏盖乳牛肝菌

高温高湿天气,居民家中的花盆中出现了蘑菇


据长期从事大型真菌的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的中国菌物学会毒蘑菇专业委员会委员、鲁东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助理、真菌分类与资源利用实验室负责人盖宇鹏副教授介绍,目前胶东半岛记录毒菌主要为有毒鹅膏菌类,包括红褶鹅膏、假灰鹅膏、赫盖鹅膏、锥鳞白鹅等10余种鹅膏菌属的有毒真菌,误食后造成肝肾等脏器衰竭,从而造成死亡事故;另外毒菌为环柄菇类和红菇类,多为胃肠炎型中毒,少数如肉褐鳞环柄菇因含有鹅膏毒素,也会造成急性肝损害。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粪伞及斑褶菇类,一般不致命,但因含有神经毒素,产生幻觉。


盖宇鹏介绍,食用毒蘑菇中毒后根据靶标器官不同,将症状分为7种,分别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过敏性皮炎型。野生毒蘑菇大多生长在野外,外观上与可食用蘑菇非常相似,市民不能以是否有虫蛀或花纹等外观进行鉴别。

预防蘑菇中毒的五项关键措施:

1. 避免采食野生蘑菇,不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尤其是在野外、雨后或山区等环境中采到的陌生蘑菇。选择正规渠道(如超市)销售的、人工栽培的可食用蘑菇,最安全、最可靠。

2. 做好进食前的记录,若因地方风俗或个人偏好确实食用野生蘑菇,务必做好“留证”工作:使用手机拍摄蘑菇照片,确保图像清晰,涵盖菌盖、菌柄等关键部位。留下一朵未烹饪的完整蘑菇,做到“一菇一片”,以便中毒时溯源识别。

3. 中毒后四个“早”字处理原则:早发现:食后留意自己和他人有无恶心、呕吐、腹泻、幻觉、出汗等不适。早就诊:一旦有症状,立即前往医院,不可拖延或自行服药。早诊断:将拍摄的照片和剩余蘑菇样本一并带给医生,便于鉴别毒性种类。早治疗:听从医生建议,必要时可联系120或相关部门中毒咨询热线获取紧急处理建议。

4. 不迷信“民间经验”辨别法:如“颜色鲜艳=有毒”、“虫咬=无毒”等说法不科学也不安全。许多剧毒蘑菇外形普通、颜色朴素,容易与可食用种混淆,肉眼辨识风险极高。

5. 寻求真菌分类学家的专业支持,若对蘑菇种类存在疑问,应尽可能联系专业的真菌分类学家进行鉴定。可通过科研院所、高校、地方疾控等途径获取专业帮助,避免因误判导致悲剧。

野外随处可见蘑菇

毛木耳

刺槐范氏孔菌

丛毛蘑菇

高温高湿天气,居民楼楼道内一个木板上长出的蘑菇


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种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


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是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类型。患者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也有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状,患者自觉康复,之后便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导致此类中毒的蘑菇包括鹅膏属的一些剧毒种类,环柄菇属和盔孢伞属的一些种类。

如何识别野生毒蘑菇?


作为非专业人员的广大市民,如果仅凭经验,如形态、气味、颜色、生长位置、有无虫食、是否流汁等特征来辨识,是很难准确识别毒蘑菇的。


华北地区常见毒蘑菇图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蘑菇中毒防控发展报告体系中的数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04-2014年,共报告576起中毒事件,3701人中毒,786人死亡,整体病死率21.24%;“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2010-2020年,共报告10036起中毒事件,38676人中毒,788人死亡,整体病死率2.04%。2024年蘑菇中毒概况中的数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31起中毒事件,81人中毒,31人死亡,整体病死率36.47%;“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2875起中毒事件,9627人中毒,39人死亡,整体病死率0.41%。上述统计中还有很多个案尚不在统计中,所涉及的物种数量也仅占我国目前所知毒蘑菇种类的一小部分,群众防范意识较弱,我国每年仍有毒蘑菇中毒乃至致死事件的发生。


专家提醒市民:

避免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

唯一安全的做法是

勿采、勿食

坚决不做“菇勇者”



来源:莒县融媒、半岛都市报、半岛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