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托举“中国速度”

包钢炼钢厂制钢三部9号转炉炉长孙承碧,扎根一线27年,在1600℃的高温钢水旁锤炼炼钢技能。他以钢铁般的意志默默耕耘;以千锤百炼的技术改造,攻克了重轨钢生产的重重难关,让包钢重轨以卓越品质托举起“中国速度”。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孙承碧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殊荣。
随着火车缓缓进入包头站,包钢股份炼钢厂制钢三部转炉炉长孙承碧载誉归来。他手捧自治区劳动模范奖牌,没有停留,马不停蹄地回到了坚守了27年的转炉旁。
1600℃的钢水在转炉内翻涌,轰鸣声震耳欲聋,赤红的热浪扑面而来,将炼钢厂制钢三部9号转炉映照得如同白昼。
孙承碧戴着防护面罩,手持测温枪,目光如炬。他用心感知着钢铁最真实的“情绪”,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他生命的日常。“机器能算出最优参数,但算不出钢铁的温度。我们炼钢人,就是要在数字时代守住工业的温度。”
“战场” 练就火眼金睛
1998年,18岁的孙承碧第一次直面转炉喷溅的钢花,飞扬的粉尘裹挟着热浪让人无处躲藏。每次作业结束,他的睫毛上都是细小的铁屑,工作服上结满盐霜。就在这样既像蒸笼,更像战场的工作环境中,孙承碧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他每天早来晚走,仔细观察炉内变化,认真记录每一次操作数据。寒来暑往,他硬是在这样的“战场”上练就了“火眼金睛”——仅凭炉口火焰的明暗变化,就能判断炉内温度,误差不超过5摄氏度。当现代化炼钢设备的传感器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时,孙承碧的眼睛依然是车间里最敏锐的“检测仪”。
这份绝技,是孙承碧用无数个日夜与高温、粉尘抗争的勋章。
钢与火的数字革命
转炉炼钢是整个炼钢系统的“龙头”,也是质量控制的源头。作为包钢炼钢厂的一名转炉炉长,孙承碧所在的制钢三部担负着包钢拳头产品——重轨钢坯的生产,也就是高铁钢轨所用的钢原料。
孙承碧常说,好的原料才会轧制出优质的钢轨,我们必须把好第一关。
当一炉炉铁水“变”为钢水,这是一场钢与火的较量。而这一切,都在孙承碧的掌控之中。
当转炉冶炼遇到“卡脖子”难题,他首创《CO浓度曲线监控法》,通过实时分析炉内气体变化,将出钢碳合格率从89%提升至98.7%,年减少钢水过氧化损失2.3万吨。在“双渣冶炼法”优化中,他创造性地将冶炼周期大大压缩,每年多产优质钢水12.8万吨。
面对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他研发的《零喷溅操作法》应运而生,可年节约生产成本2279万元,这项技术还获评“包头市十大先进操作法”。
当智能化的浪潮席卷钢铁行业,他又带领团队开发“AI炼钢专家系统”,将传统炼钢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推动150吨转炉迈入“智慧炼钢”新时代。
“中国速度”的坚实托举
翻开孙承碧的工作日记,扉页上,“毫厘之差即是千里之失”的字样赫然醒目,本子里,密密麻麻记录了钢水的微量元素变化规律。独创的“三色笔记法”:黑色记录操作要点,红色标注易错环节,蓝色书写改进方案,这里藏着孙承碧的艺术气息。孙承碧笑称,别看都是自己总结的“土办法”,但是简单实用,这是他实现用钢纯净度突破的秘籍所在。
如今,孙承碧的这些秘籍,成了工友们的“宝贝”。2018年,“孙承碧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三维育人体系”“五步炼钢教学法”等理论和实操体系,助力27项自主改善项目累计创效超4000万元,300多人的工匠梯队成为包钢炼钢人的后继力量。孙承碧说:“我的使命,是把工匠精神的‘基因密码’传递给更多人。”
岁月镌刻的双重勋章
4月24日,领奖台上,镁光灯聚焦在孙承碧胸前金灿灿的自治区劳动模范奖牌上,而这一天,恰好是他的生日。
荣耀与生辰交织的那一刻,抚摸着奖牌,他想起无数个在转炉前度过的日夜,那些被钢花烫穿的工作服、写满数据的笔记本、与团队攻克难题的焦灼时刻,都在这一刻化作了岁月给予的珍贵馈赠。
从初入车间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的炼钢大师,27年来,孙承碧始终坚守在炉前一线。他用汗水和智慧,在钢与火的淬炼中,熔铸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与担当。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下,他用坚守告诉世人: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代代炼钢人滚烫的初心,更是工业血脉中永不冷却的热情与温度。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建晖,梁雅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