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经济圈丨智驾的困局
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遭遇严重事故,车辆起火后严重损毁,三位大学生在事故中丧生。目前,事故还在调查中,许多疑问等待答案。
无论调查结果怎样,智驾的安全问题,值得每个人关注,值得行业思考。
NOA、Autopilot、NGP……看到这些名字,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是不是都不知道是啥?
这些都是五花八门的智驾系统的名称,是当下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卖点之一,不仅英文名五花八门,中文翻译也都不一样。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零接管” ……这些词汇频现于各大车企的营销宣传中,甚至一辆车“零接管”行驶了多远,还经常登上网络热搜。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车辆能完全自主应对复杂路况,混淆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二者的本质界限。
自动驾驶的等级标准,我国是有的。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国家标准公告2021年第11号文),于2022年3月1日起实施。
标准将汽车驾驶自动化功能划分为0至5级,分别是0级应急辅助、1级部分驾驶辅助、2级组合驾驶辅助、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4级高度自动驾驶和5级完全自动驾驶。标准明确了分级原则、要素及判定方法,以及各等级的技术要求,为我国后续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出台提供了支撑。
可能由于是推荐性标准,并非强制执行,不少车企宣传自己的智驾技术时,常用 “L2+”“L2.5” 甚至 “L2.999” 等表述,这种与国家标准不符的方式,有可能误导消费者。
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投诉达1124条,涉及新造车企业、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等多个品牌,问题涵盖系统误判、功能失效、夸大宣传等方面。
当事故发生,回头来看,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车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应该完整、准确、全面。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各个等级的智驾具体是什么,每个等级的权责是什么,风险是什么,避免消费者误解并对汽车的智能产生过高的预期。
今天大数据的发展,已经进入更加精细的场景。人们在开车时,通过导航系统,已经能精确提前掌握各路口交通灯的变化、道路施工和事故等信息。这样的数据,应当与汽车智驾结合得更紧密一些。在此基础上,智驾功能依照不同的时段、路况等,设置一定的门槛,减少冒险的几率。
每个人,也应当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永远不要忘记安全大于天。驾驶是一种享受,但任何时候都不能盲目信任智能技术,将自己与他人置于危险境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配置智驾系统的门槛越来越低,这本是技术发展带来的“科技平权”,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缺少一系列配套的“护航”,悲剧或许还将发生。
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于交通工具而言,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