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岛故事|他把精酿啤酒花首次引种进青岛

时间:2025-08-29 09:17:00

徐淑波讲述自己的“精酿啤酒之路”。

精酿啤酒花。

  在青岛世博园的一片试验田里,翠绿的啤酒花藤蔓正顺着支架攀爬,青岛青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淑波正踩着梯子采摘藤梢上的啤酒花。从光大银行青岛分行投行部负责人到私募基金投资人,再到精酿啤酒品牌创始人,徐淑波的职业转型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加跨界。2020年初,徐淑波带着金融人特有的敏锐嗅觉,收购青麦精酿并成为大股东,完成了一场从投资人到创业者的转型。

  近日,徐淑波接受青岛早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从金融精英跨界投身精酿啤酒行业的别样历程。

/ 跨界入局 /

从投资人变成创业者

  北大毕业后任职金融机构高管,徐淑波的过往经历符合人们对金融精英的定义。他先后任职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嘉实基金、光大银行,2015年任职于光大银行青岛分行投行部时,徐淑波的业务范围覆盖青岛、东营、日照、临沂四地,主要负责发债、上市并购、资本市场等业务,这些业务皆是银行体系中“金字塔尖”的业务。

  2020年,作为投资人的徐淑波开始关注消费升级领域,精酿啤酒进入他的视野。“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人均GDP达到一定阶段,消费升级是必然趋势。”徐淑波说。基于对欧美精酿市场的研究,他发现中国精酿行业正处于爆发前夜。

  当时,不少人对消费赛道持观望态度,徐淑波反而动了“亲自下场”的念头。他以个人身份投资了青麦精酿,但很快发现企业的资源匹配和发展理念与他的预期存在差距。“一开始是发现企业缺资源、缺产业链思维。”徐淑波笑称,自己是“越投越上心”,于是他索性在2020年辞职,全身心投入到精酿啤酒事业中。“从投资人变创业者,其实是想把投资时的‘方法论’落地,看看精酿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徐淑波说。

  徐淑波记得,那会儿国内精酿还处在“作坊式”阶段,北京、上海的爱好者开着小酒馆自酿自饮,青岛本地也只有几家小工厂,“连销售渠道都没打开,基本靠熟客带新客”。但他从数据里看到了潜力: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精酿啤酒市场迎来爆发。而2019年的中国,正处于相似的经济发展阶段,“消费升级不是口号,是消费者真的愿意为‘更好喝、有故事’的产品买单”。

  他的笃定,源于对行业的底层判断:“精酿不是‘风口’,是‘长坡厚雪’。”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有错,2020年就带队布局京东、天猫、抖音等电商的徐淑波,是最早一批做精酿啤酒线上销售的。“2020年的时候,一天能发三四千单。”徐淑波说,传统啤酒市场被几大巨头垄断,靠“低价、标准化”占领市场,但精酿啤酒的核心是“差异化”——艾尔、拉格、世涛、IPA、兰比克等数十种精酿啤酒品类,能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长远看,消费升级仍是大趋势,人们对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就像咖啡从速溶到现磨,啤酒也会从‘解渴’到‘品味’。”徐淑波说,他要做的,就是在这个“从0到1”的赛道里,扎得比别人深一点。

/ 打破垄断 /

“要做自己的啤酒花品种”

  “要做自己的啤酒花品种”是徐淑波踏足精酿啤酒行业之后的第一个念头。

  青岛世博园里的一片试验田里,几株啤酒花藤蔓正顺着支架攀爬,叶片下挂着一串串绿中带黄的“小花球”,这是徐淑波的“宝贝”,也是国内精酿行业少见的“本土化尝试”——自种啤酒花。

  “精酿啤酒的灵魂在原料,而啤酒花是‘风味密码’。”徐淑波说,国内精酿啤酒长期被“卡脖子”,90%以上的特种啤酒花依赖进口。“我们使用的啤酒花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卡斯卡特、世纪等国际品种垄断了市场。进口啤酒花价格高昂,而且运输周期长,新鲜度难以保证。”徐淑波告诉记者。

  2025年,徐淑波与青岛世博园合作,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开始尝试种植精酿啤酒花。

  选在青岛种啤酒花,是偶然也是必然。“青岛有‘啤酒之都’的美誉,气候跟啤酒花原产地欧洲很像,属温带季风气候,光照、湿度都合适。”徐淑波选择在青岛世博园里试种,主要原因是离线下门店也近,方便采摘后及时加工。

  “2024年最早开始试种,我们只敢种50棵。啤酒花对环境敏感,温度差一度、浇水多一点,风味就可能变。”徐淑波说。为此,他带领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从播种到搭架、从施肥到防病虫害,全程“记笔记”:怎样管理?怎么采摘?不同光照对香气有多少影响?

  “目前在青岛世博园的啤酒花种植规模已经扩大到500株,主要是积累数据和经验。”徐淑波将这场实验称为“啤酒花的革命”,他透露,目前试验田里啤酒花的产量还不多,只能用于线下餐饮门店的创意菜制作,还未用于精酿啤酒的生产。“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3—5年内,我们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5万株,未来还计划建设300亩的啤酒花种植基地。到那时,青麦精酿将破解啤酒花‘卡脖子’的问题,实现国产啤酒花的自给自足。”徐淑波说。

  不过,徐淑波的目标远不止“自给自足”,他更想做的是推动“本土化突破”。“我们希望推动国产啤酒花的发展,降低精酿啤酒行业的成本,这关乎中国精酿啤酒产业的自主可控。”徐淑波介绍,目前特种啤酒花基本上被比利时和美国等几个国家垄断,如果国产啤酒花能够试种成功,那么原材料的价格至少能下降70%,更重要的是“不受制于人”。“不光种,还要育种,培育适合青岛气候的‘专属品种’,这才是真的打破垄断。”徐淑波说。

/ 线上+线下 /

全产业链闭环撑起“精酿生态”

  青麦精酿的工厂里,一边是发酵罐有序运转,麦芽香气顺着管道飘出;另一边的冷链仓库里,刚灌装的精酿正被打包,发往全国各地……这个现代化的工厂,是徐淑波“全产业链闭环”的核心,也是他能在行业“内卷”中站稳脚跟的底气。

  “‘代工模式’几乎是精酿啤酒行业公开的秘密——找别人代加工,自己只做品牌。” 徐淑波说,这几年,精酿啤酒行业代工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代工成本高,品质不稳定,且没有研发创新的根基。而青麦精酿依托自有工厂,做到了“从原料到发酵、灌装,全流程自己把控”。

  自有工厂的优势,在“线上爆发期”显现得淋漓尽致。几年前,直播带货兴起,青麦精酿靠“工厂直供”的优势迅速崛起。“我们自己生产,能把价格压下来,还能保证发货时效。最火的时候,一天能卖六七千单。”徐淑波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青麦精酿都是各大网购平台精酿啤酒品类销量的TOP3。

  但徐淑波没止步于“线上卖货”。“精酿啤酒是‘场景化产品’,得线下尝、现场喝。”徐淑波告诉记者,2023年起,他开始布局线下门店,从青岛本地做起,开起了“青麦精酿创意餐厅”:店里既能喝到刚从工厂运来的新鲜精酿啤酒,也能点到用精酿啤酒花做的创意菜,像是“啤酒花薯条”“啤酒花炖排骨”“啤酒花蒜香鸡”“啤酒花沙拉”……

  “现在青岛有3家线下门店,今年还有一家即将开业。” 徐淑波说,从啤酒花种植,到精酿啤酒的酿造再到线上和线下的销售,青麦精酿的闭环已经形成。前几年行业“内卷”时,不少小作坊因成本高关了门,青麦精酿反而逆势开店,“因为我们能自己控成本、控品质,还能靠门店锁定客源。”徐淑波介绍,他打造线下门店的原因不只是“卖酒”,还要为精酿啤酒爱好者打造一个社群,通过定期举办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社交的场所。

  “未来想把闭环做得更‘密’。” 徐淑波说,青麦精酿已经参与制定了精酿啤酒标准,成为精酿啤酒行业的规范制定者之一。下一步,他还计划把这一模式复制到别的城市。“精酿啤酒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青岛的啤酒文化,不该只有传统的拉格,我们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好的啤酒,让精酿啤酒像青岛啤酒一样,成为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于倢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