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好客山东·齐鲁1号”看山东铁投如何助力高铁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大众网记者 吴浩 报道
4月10日早9点26分,由济南开往枣庄西站的K8281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这趟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国铁济南局、山东铁投集团等共同打造的旅游列车,也是“铁路+旅游”的新型的旅游列车产品,串联起11市22站、200余家景区,不仅是交通与文化连接的有益探索,更标志着山东高铁网络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
“齐鲁1号”: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车体是一辆绿色普速列车,历经57天的改造,新制、翻新、修复部件5300余项,变身为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舒适出行于一体,承载齐鲁文化的“移动展厅”。它不仅是乘客、游客共享的交通工具,自身还是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带着车上的人们奔向更多“诗与远方”。
打造“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是响应国家号召,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消费,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的一次全新尝试。
据悉,山东铁投集团承担旅游列车改造的出资职责,联合多家省属企业,将传统列车升级为“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
从总体上看,齐鲁1号共15辆编组(不含火车头),分为2辆休闲娱乐车、2辆餐车、3辆硬座车、5辆硬卧车、2辆软卧车、1辆发电车。

记者了解到,列车途经泰山、台儿庄古城等5A级景区,串联16个县级站点及周边乡村旅游资源,形成“车票+景区+酒店”的联动模式。
截至目前,沿线170余家4A级以上景区、340余家星级酒店推出专属优惠,带动文旅消费,这一模式不仅激活了“票根经济”,更让高铁成为区域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纽带。
交通与文化连接的有益探索
让交通与文化在铁轨上找到连接点,“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进行了有益探索。
“列车以满足铁路文旅服务需求为导向,重点进行适老化、舒适化改造,融入山东文化特色,增加休闲娱乐观光服务功能,成功打造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列车。”山东铁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宪东介绍。
这种文化的渗透,体现在很多细节之中。比如,在美食餐车的吧台与餐厅之间,设置文化展示屏风,用电子屏展现山水画作,内饰顶板融入灵动的线条和“好客山东”主题文字,配合车窗外流动的景色,整体营造出更加舒适惬意的就餐环境。


实际上,这和山东铁投集团打造人文高铁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比如在日兰高铁站房建设过程中,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铁路为文化线,以站房为文化点,串联起沿线文化名城,通过“一站一景、一站一故事、一站一名片”,形成文化与高铁相结合的“人文驿站”,让旅客在候车间隙直观感受和体味齐鲁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让运输力成为连接力、生产力。

晚霞中的日兰高铁临沂北站—沂蒙老区的首条高铁
高铁建设:一以贯之的初心
“齐鲁1号”背后映射的,是山东铁投集团高质量推动山东高铁建设的不变初心。
记者梳理发现,山东铁投旗下鲁南高铁公司、济青高铁公司等企业,以“平安、绿色、智能、人文、精品”为核心理念,打造了一批全国领先的高铁工程。
济青高铁,全国首条以地方投资为主建设的高速铁路、全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开创了全国铁路项目征地拆迁和建设的“济青高铁速度”,打造了业内先进的“济青高铁模式”,逐步探索建立起符合地方高速铁路建设发展实际的多元投融资体制,蹚出了一条地方投资为主建设高速铁路的“济青路子”。
日兰高铁,山东首条横贯东西的高铁大动脉,全长47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项目攻克跨京沪高铁转体连续梁、跨日兰高速公路5联悬臂浇筑连续梁等技术难题。此外,其“一站一景”设计将儒家文化、红色精神融入站房,成为“流动的文化长廊”。
济滨高铁,连接济南与滨州的“北跨通道”,计划2026年通车。建设中应用BIM+GIS智能管理平台,实现架梁进度提速20%,并创新采用“钢管桩围堰”技术保护黄河生态,成为绿色施工典范。

济滨高铁无砟轨道板智能化铺装
济枣铁路,350公里时速的“最美旅游线”,穿越复杂岩溶地质,引入全电脑凿岩台车和智能喷淋养护系统,施工效率提升30%。其线路串联济南、泰山、曲阜等文旅名城,未来将成为齐鲁文化输出的黄金走廊......
此外,山东铁投集团在绿色低碳领域持续突破,日兰高铁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潍烟高铁基于固废利用的自密实混凝土新材料研发所取得的成果,成功应用于潍宿青岛连接线基坑混凝土回填,可实现2万多方固废混凝土生产使用;济青高铁公司研发的“碳化固废轻质土”技术实现专利转化收益……这些创新成果,让山东高铁成为“双碳”战略的践行者。
从地方主导建设的首条高铁济青高铁,到“文化长廊”鲁南高铁、“山水画卷”济枣铁路等,再到今日发车的“齐鲁1号”旅游列车,山东铁投集团始终扛牢“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将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创新赋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