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记丨三问“三河绿”:荒诞闹剧何时休?
来源:【闪电新闻】
文/董光强
最近,河北廊坊三河市因为“绿”招牌“走红”了。确切地说,是“走绿”了,因为按照他们的“规定”,不能用“红”。
强换商户招牌事件持续发酵,这应当成为深刻反思权力运行、城市治理和营商环境建设等诸多问题的一面“镜子”。

一问:“一刀切”任性决策底气何来?
堂而皇之以“美化市容”之名,要求商户禁用“红蓝黑”招牌。对于这一“奇葩”做法,没有法律依据,缺乏科学论证,当地也拿不出任何正式文件。规范城市管理无可厚非,但随意、盲目“格式化”商户招牌,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三河市为什么容不下“三色”乃至“五颜六色”?
“红色比较火热,容易让人亢奋,蓝色太俗”,如此决策背后折射的,恰恰是权力的任性妄为和管理的混乱无序。仅凭个人喜好,凌驾于市场规律和基本常识,肆意大搞“限色令”,追求“千店一面”,无疑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二问:商户损失由谁来承担?
商户反映、媒体关注后,本应正视问题、妥善解决,但是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表示,“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自愿”。
红改绿、绿又改红;医院的红十字改成“绿十字”,最后拆除,在“小孩过家家”般的“红绿交替”之间,受伤的无疑是商户。制作费、设计费、涂料费等等,他们的损失,又该由谁来承担?

三问:舆论哗然之下为何依旧沉默?
城市治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回归服务本质。谈到为民服务、营商环境,我们经常说,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然而,三河市任性换门牌,砸的是营商环境的招牌。
令人费解的是,面对公众质疑,相关部门抱着“鸵鸟心态”,选择“装聋作哑”,甚至推诿扯皮、态度傲慢。但是,沉默不语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目前,廊坊纪委已介入。我们期待调查结果尽快公布,毕竟,这一场本不应该出现的荒诞闹剧,绝对不能因为热度消退而不了了之,必须给商户和公众一个交代!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