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流动社区”到“熟人家园”,宁波怎样破题

时间:2025-04-17 14:29:00

压赛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活动。人民网资料图

清晨六点,来自安徽的老张开的早点店准时升起炊烟,贵州建筑工小王的电动自行车挤进窄巷,四川姐妹花小美和小佳的书包从晾衣绳取下……

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压赛堰社区,这个户籍人口仅2500余人的城中村,却承载着8000多名外来人员的生活图景。

人口流动带来的治理盲区、文化差异形成的情感壁垒、资源有限导致的保障瓶颈,这是压赛堰社区治理的三重壁垒,也是宁波许多“流动社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如何使得社区治理模式向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打造“熟人家园”是他们摸索出的一条路径。

“三熟”织密救助体系,网格中彰显脉脉温情

压赛堰社区网格员的巡查记录本里,密密麻麻地写着社区的关怀温度——

当发现四川姐妹因家庭困境辍学,网格员一次次上门开导,奔走学校了解情况,最终联动慈善机构建立助学通道,帮助孩子重返课堂。

一名独居老人多天未出门,网格员在巡查时察觉异常,果断破门而入,发现老人中风卧床,身体状况危急,于是启动紧急救助,全程陪同就医,并垫付医疗费用。

孤身“甬漂”的外卖员卧床不起,邻居阿姨发现后上报网格员,社区送上应急食品,并联动派出所找到其在老家的哥哥,帮助返乡。

网格员走访困难群众。

一桩桩案例,让这个流动社区更加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并联合多方力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助体系。

这背后,是压赛堰社区网格员熟悉每户家庭结构、熟记重点人群需求、熟用应急响应机制的“三熟工作法”。近两年,社区开展临时救助、贫困救助、失学救助等30余起,联合多方力量提供救助资金近10万元。

与此同时,志愿者、热心居民等多方力量也被调动起来。

压赛堰社区毗邻驻地部队,通过“党建+双拥共建”模式,社区积极搭建与部队、居民多方沟通协作平台,多元共治解决社区难点、痛点问题。例如退役军人靳林虎作为社区流动党员,为困境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带动着更多人投身基层治理中。

退役军人靳林虎义务帮助困难家庭刷墙。

“我们希望每个居民都能被看见、被关爱,确保问题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压赛堰社区党总支书记包军说。

从流入到融入,文化认同带动情感共鸣

海曙区高桥镇君馨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员多、新宁波人多。2023年5月,社区刚成立时,社工们就发现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邻里之间也因为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君馨社区毗邻高桥镇中心小学,辖区有学龄儿童1400余名。

到了寒暑假,社区便承担起带娃的重任,链接资源开展活动。参观宁波的地标建筑、见识海曙的非遗技艺、品尝高桥特色米食糕点……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渐渐地,居民与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宁波文化的知晓度和认同感与日俱增。

同时,社区积极搭建公益组织“糖果公社”、共富工坊“馨工坊”等平台,既帮扶辖区困难群体、助力居民增收,又让邻里在交流互助中产生情感共鸣。

社区开展暑期活动“帮带娃”。

社区“老漂族”多,老人从老家来到宁波帮助子女带孩子,但因为语言不通,很少出门社交,当子女上班、孙辈上学时,他们尤为寂寞。

社区成立之初,网格员上门排摸,能摸清底数却摸不清需求,语言障碍一直阻挡着社区为老服务的进程。后来,社区就寻找相应的年轻老乡一起上门。

在一次慰问随迁老人的过程中,“老乡团”成员刘英与同样来自江西的90岁老人周赛群相谈甚欢。她告诉网格员,老人觉得住在这里就医不方便,想去体检还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

之后,社区对接附近医院,一支由医护人员、社区网格员以及老乡组成的“共享儿女”服务队迅速成立,定期为社区的随迁老人上门体检。在这样的贴心服务下,居民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日渐浓厚。

“老乡团”成员上门慰问随迁老人。

扩大“朋友圈”,让人才留下来,社区“强”起来

北仑区大碶街道学苑社区有常住人口1.1万,流动人口5000有余,其中不乏有理想、有创意、有爱心的创业青年,在校大学生,商圈商户。

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聚沙成塔,为社区治理赋能?学苑社区选择扩大“朋友圈”。

学苑社区“合伙人”在一起。

2024年,学苑社区发起“和苑生活家”美好学苑行动者计划,广招社区“合伙人”。目前,社区强社公司通过空间换服务模式,已引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青创团队、“君妈妈”心理咨询工作室、小树林书屋、网红一休哥等10余家专业社会机构及个人,共同参与居民多元化服务。

“自从有了‘合伙人’的加入,社区服务力量更强大了,美育绘画、绘本阅读、歌咏舞蹈等课程陆续推出,居民反响相当不错。”学苑社区党委书记胡碧慧介绍,为了让“合伙人”引得进来、留得下来,社区定期搭台开展异业合作,为“合伙人”的成长提供动力和支持。

社区“合伙人”助力绘本阅读活动开展。

“合伙人”相聚在学苑社区,在合作互助中获得成长与归属,也尽己所能回馈社区。例如社区的公益服务众筹计划,“合伙人”们迅速在群中响应,短短1天时间,涵盖居家养老、人力资源、心理咨询等15项公益服务就“集结”完毕。

社区为“合伙人”赋能,“合伙人”助力基层治理,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正持续为高品质社区生活加码。

专家点评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调研员、宁波市三江红社区治理服务中心理事长、东南智库社区研究院导师 严向红

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人”,社区治理的精髓在“人心”。

从这三个“流动社区”的做法中,可以看到宁波更多社区正主动破局,努力实现社区生态从碎片化到系统化、居民关系从疏离到融合、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新的目标。

通过建立“需求可表达、参与有通道、互助成常态”的治理生态,真正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范式转换,共同织就“熟人家园”的经纬,收获共治共建共享共赢的成果。

这种消弭了地域、邻里间陌生的归属感,或许正是中国式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宁波头条##宁波#

记者 陶倪

编辑 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