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著名文化大咖兴化沙沟行采风活动成功举行
这是一座含金的古镇,2200多年的历史延续,距今已有800多年树龄的菩提树年年开花结果;这里是江苏省的地理中心,作为里下河著名的“鱼米之乡”,古镇的形状像一条鱼……4月13日,来自全国的一批文化界大咖来到江苏兴化沙沟古镇探秘采风,参加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经济报社、兴化市沙沟镇人民政府、江苏经济网联合举办的“创新发展挑大梁 共同富裕作示范”——2025著名文化大咖兴化沙沟行采风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文化大咖包括诗人、散文家、摄影家、画家、报刊主编等,他们是丁捷、王正宇、吴剑飞、安海茵、徐丙奇、张古军、陆新民、殷伟东、曹伯高、龚学明、毛文文、冰岛、金倜、王干荣、陈传银、邵顺贵等。文化大咖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现场采风,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倾力讴歌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沙沟古镇的美丽呈现,文旅融合和文旅高质量发展凸显出的“沙沟品质”。

人文历史:鱼米之乡也是进士之乡
此次采风活动的启动仪式由沙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钱怡主持。沙沟镇党委书记刘荣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兴化的经济、社会和古镇景区建设情况。文化大咖们畅所欲言。

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摄影家丁捷说:“我曾多次来到兴化市沙沟镇,沙沟镇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小镇。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打造文旅小镇,一个镇要做到天下闻名不容易,想要让大家主动来一次,需要深入挖掘小镇特色元素。从自然到历史,再到文化,沙沟很值得大家去看一看。沙沟有磅礴开阔的水网,同时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深厚,文化有底蕴,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这是一个既能在细微处找到美丽,又能在宏观处让人激荡的地方。要想打造知名小镇,就要找准切入点。以沙沟为例,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出过120多位进士、举人,与其他小镇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将沙沟打造成‘进士之乡’,挖掘进士的故事,设置进士故居,以此引流。”对于这次采风活动的主题,丁捷大加赞赏,共同富裕其实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以文化人,是文化人的时代使命;文化赋能,是为时代创作出优秀作品。
江苏省国企发展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王正宇认为,这次采风活动很有意义,文学创作要反映时代生活,反映一线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当前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利用文化来反映现实的火热生活。大家都是在文艺界有影响的人,作品更具感染力。他说:“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我曾做过一些研究。沙沟我过去来过,这里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有区域特色,要把特色、特质更好地发展出来。一方面,要抓好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前来,走出泰州,走出江苏;另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吸取其他地方的做法、经验,加快发展。希望能找到灵感,为沙沟发展鼓与呼。”
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高级记者,江苏经济报社社长、总编辑吴剑飞说:“在春深似锦的美好季节,在春花似海的迷人景区,在春情荡漾的湖荡深处,各位诗人聚会在远近闻名的沙沟古镇,享春日之明媚,发思古之幽思,叹现实之巨变。诗情诗意在萌动,诗歌诗句在翻滚,一大批诗作在酝酿之中。”他介绍,为讴歌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展现江苏各行各业、人民群众在挑大梁过程中的积极作为、重大贡献和幸福生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经济报社、江苏经济网承办的“创新发展挑大梁 共同富裕作示范”——2025著名文化大咖江苏行系列采风活动在这个春天推出。今天的活动就是这个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沙沟让人羡慕,好一个鱼米之乡!两千多年的古镇,名人辈出,保存完好,殊为不易。让我们一起和沙沟镇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擦亮这个历史文化名镇的金字招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林》主编、著名诗人、编辑家安海茵以诗的语言表达受邀的喜悦和责任:“穿越遥远的距离,从仍旧寒冷的北国哈尔滨来到春意盎然的南方兴化。文学采风活动就是这样,如果不亲临此景,很多的风物、我们生活当中很多未可知的部分,就永远不被擦亮,采风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这次采风,接触到一个全新的沙沟古镇,看到沙沟的人文、地理、历史,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更新和洗涤,是能量满满的写作补充。”

坐标经纬:江苏“地理之心”也是幸运之心
兴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唐小进代表兴化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沙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区位优越,底蕴深厚,民俗多彩,美食飘香。这次采风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场景,既能让沙沟立体、多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也能通过现场游览、品尝美食、学习非遗技艺等活动,深度地交流沙沟文化。他说,这是一次友谊之行、一次合作之行、一次登高之行,活动持续放大里下河地域文化影响力。诚挚期盼把美丽兴化、美丽沙沟的形象,传播分享给更多的人,演绎更为生动、更加精彩的“兴化故事”“沙沟记忆”。
沙沟镇党委书记刘荣介绍沙沟在地理上的特殊性,“如果将江苏地形图来回对折,你会找到一颗江苏地理之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沟就是这颗幸运之心。”沙沟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沙沟位于江苏省泰州市西北部,地处盐都、建湖、宝应、高邮、兴化五县(市)交会处,交通便利”。
刘荣介绍,沙沟镇域总面积127.81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5.46万人。2024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亿元,税收收入610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5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03元,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面超过200万元。这里“两湖六荡”环抱,生态宜人,物产丰殷,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金沙沟”之美誉。沙沟曾三度更名、两度建市、一度设县,已跨越了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是兴化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近年来,沙沟镇以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重要承载地”为引领,提出实施以“1+4”功能区为引领的产业特色化发展道路,即:集镇区以文旅产业为主,农村以粮食、生态鱼、藕虾共作、红薯四大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镇村一体,协调互补,共联共通。经过不懈努力,沙沟镇获得全国“最美渔村”、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味稻小镇”、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江苏省卫生镇、泰州市乡村振兴中心镇等荣誉称号,2019—2023年连续五年获得兴化市高质量综合考核一等奖。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采风活动,既是文学创作与乡村振兴建设宣传的有机结合,又是积极展示宜居宜业和美沙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提升古镇知名度、美誉度的机会。”他说。
古镇探访:用心灵感悟也让赞美化作诗情
在明丽的阳光下,文化大咖们兴致盎然地走进这片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神奇土地,在一个个历史景点和自然景观中流连,用脚步丈量古镇,用心灵感悟古镇,用文字赋能古镇。

大咖们来到石梁桥,该桥单拱砖石桥,命名来自沙沟古镇历史上的一位明朝先贤万云鹏(1489—1585),号石梁。正德九年(1514)进士,任过浙江湖州知府、福建右布政使,积极参与领导了抗倭斗争,其功绩永垂青史。万云鹏逝世后,沙沟人民将沙沟镇改为石梁镇,该桥的命名也因此由来。
石梁桥是迎宾景观带的地标性建筑,是游客游览古镇时观赏到的第一门面和形象。不远处的小镇客厅历史文化展馆,原为里下河渔业文化博物馆所有地。大咖们在古巷道中穿行,在青砖一层一层叠起来的徽派建筑前感叹,在有着350多年树龄的“万朵紫薇王”前合影,在姜家巷的大石磨盘前转圈祈福,在枯枝牡丹前思考枝叶枯槁花朵盛开的含义,在鱼市口石板街想象曾经的热闹场景,学习英雄杨根思和烈士周奋的伟大献身精神,在苏中公学感受学员们为革命努力学习的热烈场面和与驻地人民建立的鱼水深情……



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水利文化专家张古军说,走进沙沟镇像走进一幅幅山水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地方党委和政府以民为本,重视治水,围绕建设“水韵江苏”示范区的目标,打造幸福河湖,走出了一条因水而兴、与水共生的发展之路。水是沙沟的灵魂,鱼是沙沟的图腾。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交通文联秘书长兼交通作协主席、著名诗人、交通文化专家陆新民说:“漫步在沙沟古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我感动的是镇里依然保持着人间烟火气。久违了的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场景,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作为一名建桥人,我尤其关注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石梁桥。站在桥中央眺望,小河两岸错落有致的民居,黑白相间的马头墙,倒映在水中,荡漾如画。”
本报特邀编辑、著名诗人冰岛和毛文文也深有感慨。毛文文说,走进沙沟,心情是激动的。在去沙沟的路上,近年来勤于笔耕、创作颇丰的本土诗人曹伯高告知,公路两边的蟹塘原来是荒芜的芦苇荡,改革开放后整治成一片片螃蟹养殖田,里下河的水质好,螃蟹畅销市场。冰岛说,漫步在沙沟,古街古建筑,让人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隧道中。万朵紫薇是古镇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姜家巷徐氏宅让我们见证了不可移动的文物。千年古镇想要说得太多,所有的赞美,都将会化作诗情。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