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节是农历几月几号(话说—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你了解多少呢?
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这是我们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是我们对端午节最初的认知。

但端午节,比你我想象的更加深远和悠长。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期,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先秦时期,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
端午的别名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有二十多个。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端午的食俗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 粽子

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
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
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咸粽有肉粽、咸肉蛋黄粽、香菇粽、鲍鱼粽、莲子粽等,甜粽有水果粽、豆沙粽、枣子粽、香芋粽等。
- 雄黄酒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端午这一天,人们要聚在一起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

- 五黄
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
五月又称五黄月,所以端午节要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咸鸭蛋黄;还要吃茭白、咸鸭蛋蛋白、白切肉。

- 打糕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群众每逢端午佳节,都要围在一起品尝朝鲜族特色美食——打糕。

端午的民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
- 赛龙舟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 挂艾草与菖蒲
端午节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 放纸鸢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通过放纸鸢来欢庆节日、祈求平安。纸鸢在天空中飞翔的姿态,象征着自由和美好。同时,放纸鸢也被认为能够驱邪避害、祈求健康和平安。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到户外放飞纸鸢,希望以此祈求幸福和好运。

- 洗草药水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

- 打午时水
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 铸阳燧
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
- 躲端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的端午节习俗。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 挑端午担
宁波旧俗,毛脚女婿要在端午节挑“端午担”送到女方家。“端午担”,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黄鱼要成双
- 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 跳钟馗
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 采药、制凉茶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的民谣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阿妈叫我去睇龙船。”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