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苏州虎丘(吴中第一名胜——虎丘)

时间:2024-10-04 08:35:32


虎丘山山高36米,原名海涌山,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盘踞其上,世说为吴王霸气凝聚而成,从那经后,便有了虎丘的称谓。这里景色秀美,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虎丘山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宋苏东坡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从阊门到虎丘有条水路,是经过唐刺史白居易开挖的河堤七里山塘,在虎丘“海涌流辉”码头靠岸。

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儿是一片i汪洋,几个绿色的岛屿在潮涨潮落时隐时现,当时称为海涌山的虎丘最矮小,却最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

这是“海涌流辉”水墙门,是照壁的一种。

断梁殿,又称二山门,建于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断梁殿是中国古建筑的宝贵遗产。

图中红框处即为断梁

断梁殿上朝南匾额“大吴胜壤”,已毁失的原匾由南朝时代陈朝的顾野王所书,现匾由他的后人顾曾寿于1877年书补。朝北匾额“含真藏古”由现代学者梁漱溟所书,此四字出自东晋顾恺之的《虎丘序略》。

憨憨泉,据说,当年梁代和尚憨憨,为寻找水源,用手刨挖,感动苍天,终于找到泉眼,并用泉水治好了眼疾。清泉喷涌,泉眼通海,四季不涸,故又名海涌泉。千百年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一直是虎丘寺僧招待贵宾的佳品。

试剑石,传说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请著名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打造一把锋利的宝剑。当铸剑完毕,吴王为了测试其锋利度,手持宝剑对着巨石挥剑而下,结果将其劈开成两半。其实这块巨石是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凝灰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最终形成了这样的形态。

枕石,此石因形如枕,故名。传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秋香来虎丘游玩,走累了,就枕靠着这块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正巧呢,另一个苏州才子祝枝山也来到虎丘,见此就调侃唐伯虎。由枕石而眠想到夫妇共眠,再联想到生儿育女的游戏。

沿石道向上走,右侧有一亭依岩壁而建,四面石柱,古朴而精致,这就是古真娘墓。

真娘本名胡瑞珍,唐安史之乱时南逃苏州,被骗沦落风尘,自尽离世后,书生王荫祥为其建墓。唐宋以来,文人雅客纷至沓来,多有题咏。亭内东面砖墙,嵌一大一小青石碑刻两方,均镌刻行楷“古真娘墓”四字。小碑为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张潮手迹,大碑下方刻有“海陵陈铁坡重建”字样。

在剑池旁有一大平石,可容千人坐,谓之“千人石”。

这千人石还有两个传说:一说是,晋代高僧竺道生云游到虎丘,在此讲经说法,有千人列坐听经,遂取名“千人石”。由于太守下令不准百姓前来听经,生公“乃聚石为徒”,继续讲经(前有“对牛弹琴”,此有“对石讲经”!)。其时百鸟停鸣静听,虽时值严冬,白莲池中千叶白莲一齐开放吐香,群石点头。所以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成语。另一传说是,吴王阖闾葬后,怕工匠泄漏秘密,杀工匠千人于此,故名“千人石”。

篆书“千人坐”为明胡缵宗所书,此人曾任苏州知府。“生公讲台”为唐李阳冰所书。

这莲池中的石头上刻着“点头”二字,指的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

二仙亭,一座完全用石头雕琢的亭子。相传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二仙在此下棋,一樵夫挑柴路过,见状便停观棋。后樵夫回到村里,已无人认识他,因为已隔了好几代。这就是“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缘故。

虎丘剑池,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据说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的,所以在当地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

“别有洞天”的月亮门,从平坦如砥的千人石来到池暗生寒气的剑池,气氛决然不同。

剑池,就是这崖壁下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建在这里,据说还有三千宝剑随葬于此。因墓恰巧在虎丘塔下,且规模宏大,一旦开挖,必影响塔,因而作罢。留下这千古之谜。

左侧“剑池”两个篆体大字,为元代书法家周伯琦手笔。右侧“风壑云泉”相传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

这是架在剑池上方的桥,叫双井桥,名字由来于桥面上的两个井孔,当年寺庙的僧人就是通过这两个井孔从剑池里打水的。

俯看剑池

这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海涌岚浮”,由此进入云岩寺塔的院门。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司徒王珣和司空王珉在虎丘山分别建造了自己的别墅。后来,他们将这些别墅改建成了寺庙,分为东寺和西寺。唐会昌五年(845年)的“会昌灭佛”事件给虎丘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原先的虎丘东西两寺都被拆毁了。在五代时期,虎丘再次得到了重建和扩建。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建造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之间。为七层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残高47.7米,向北偏东方向倾斜2.34米,最大倾角为3度59分,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塔身自重约6千吨,是古老苏州的标志和象征。1961年3月与断梁殿一起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御碑亭,宋时称“御书阁”,元时为“妙庄严阁”,后毁于大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建,康熙、乾隆两帝南巡,皆驻虎丘山,奉有宸墨,就此处建御碑亭。现亭中有御碑三块,分别是康熙、乾隆的御制诗文。

园子中,红色的枫叶,古香古色的花窗下,伫立着古装美女,意境满满。

山脚下,回望那历经沧桑的虎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