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在哪个省哪个市(中岳嵩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岳嵩山地处中原腹地,西邻古都洛阳,北望滔滔黄河,峰高峻极,气势磅礴,人文深厚,古迹众多。自古就是帝王将相封禅祭祀、文人学士游宴讲学、髙僧名道及骚人墨客游历之地。 这里有大名鼎鼎的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元代观星台”等星罗棋布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吸引了八方游客流连忘返。图为嵩岳寺塔。

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 “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2010年8月,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为嵩阳书院“将军柏”。经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据传汉武帝于元封年(公元前110年)游嵩山时,见二株柏树非常高大,一时高兴,将其封为“将军”。 嵩阳书院的“二将军柏”,树高20米,树干粗12.54米,树龄4500岁,几乎与华夏文明同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图为大名鼎鼎的嵩山少林寺。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佛教寺院,并以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

图为嵩山脚下的嵩阳书院风光。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 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作为古代的最高学府,一直是古代名人朱熹,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杨时,李纲等人讲学授课之所。

图为石刻艺术瑰宝的“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于大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全碑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大唐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由名相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碑制宏大,雕刻精美,不愧是古代石刻艺术的扛鼎代表之作。

图为嵩阳书院一角。嵩阳书院还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但是嵩阳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影响深远,名家辈出,成绩斐然,永载史册。

图为嵩岳寺塔细部刻画。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世界上最早的简体建筑,被誉为“华夏第一塔”,2010年8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嵩岳寺塔塔身上下混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这 种密檐形12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绝无仅有,历经15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

图为以嵩岳寺塔为原型的郑州“大玉米”——“千玺广场”。“大玉米”高280米,外观模仿“华夏第一塔”的嵩山嵩岳寺塔,位于郑东新区CBD,被誉为“中原第一高楼”。

图为嵩岳寺塔的1500多岁的国槐。位于嵩岳寺塔园内,为国家一级古树名木。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却老而不朽,巍然屹立,冬去春来,仍焕发出勃勃生机,令八方游客啧啧称奇。

图为气势磅礴的嵩山景色。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

图为竹林婆娑、绿意盎然的嵩阳书院一景。嵩阳书院位登封市嵩山南麓,建制古朴雅致,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深山藏古寺,数里入云峰。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的“中岳”,人文景观众多,计有十寺、五庙、五宫、 三观、四庵、四洞、三坛及宝塔270余座,是历史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珍稀的地质遗迹相互辉映,构成了嵩山地质公园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迷人景观。

图为嵩山三皇寨栈道景色。三皇寨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室山西麓,是嵩山风景名胜区内一个以山岳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为中岳嵩山最高峰。

图为嵩阳书院的“大将军柏”。据传汉武帝游嵩山至此,见一柏树高耸云天,赞叹不已,便封此树为"大将军"。哪知继续前行,又见一棵比"大将军"还要大的柏树,只好违心封此树为"二将军";又向前行,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却感慨无奈地封为“三将军”。 民间传说,“大将军”最小,却封得最大,惭愧地低下了头;"二将军"心中不服,气炸了肚皮,至今成为空心树;"三将军"长得最大,却封得最小,气得引火自焚而死。
